一本书的好坏,我觉得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吸不吸引人 。
《美的历程》恰恰是从内容到语言的精美,让人读起来甚为爱不释手。
“美”是好看的意思、漂亮的意思,自古至今都是如此。但是“美”又不同于一般的漂亮之意。“美”字出现的时候,往往是用来形容身心都得到了愉悦的时候。《美的历程》就是这样一本让读者身心都得到愉悦的书。
《美的历程》作者李泽厚先生对中国的远古时代到明清近代的各种美的展示。远古图腾的龙飞凤舞,殷周青铜的狞力的美,先秦理论的儒道互补,楚汉的浪漫主义,魏晋风度人的主题与文的自觉,佛陀世容的壁画、雕塑,盛唐下的青春、音乐性的美,中唐的韵外之致,以及宋元的山水意境和明清的文艺思潮,都该被作者以令人赏心悦目的文字一一道来,阅读这本书,也就成了内容和形式的美的享受。
书中写:线条不只是诉诸感觉,不只是对比较固定的客观事物的直观再现,而且常常可以象征着主观情感的运动形式。正如音乐的旋律一样,对线的感受不只是一串空间的运动形式,而是一个时间的过程。线条在某种程度成了最高级的美,它是人们想象出的一种虚幻不存在的东西,你无法描述具体的线条是什么,但它却真实的存在我们的生活中。如康德所说美是自由的形式,道德的象征,所以每个人的审美方式是自由的,其内心对于美的感受亦是其品质的象征。如山水画的美也是需要通过绘画者的经历、学识去判断,这需要一种有意识的美。元代名画家赵孟頫说:石如飞白木如籀,写竹还应八法通。若也有人能会此,须知书画本来同。自兹成为对中国山水画的一种基本要求和理想。
还有诸如宋元山水意境中的“无我之境”。
“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群色浮前浦,波澜动远空,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这是一种异常广阔的整体性的“可游、可居”的生活,人生、自然的境界。而这又是一种纯粹客观的自然的描绘,表达诗人内心的风神和其人生的理想,这让我们能够更加自由和广泛的理解山水画的美,从而让我们在对于其他事物的审美感受中发现和抒发的余地更大,因此让我们对于“美”流连忘返的时间和愉快也更持久,而“无我之境”正是在其发展中产生的。书中说所谓的“无我”,不是说没有艺术家个人情感思想在其中,而是说这种情感思想没有直接外露,甚至有时艺术家在创作中也并不自觉意识到。正如陶渊明的“暖暖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柔树巅。”“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这些亦是优美的“无我之境”,而这也是一种安然、闲适的生活态度。其实,“无我之境”在手法上可以归结为“以他物咏己志”。颇有“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仍是山,看水仍是水”的禅意。
其实无论是殷周青铜的狞力的美还是盛唐下的青春、音乐性的美,唯有中国绘画美令我为之动容,因为它不只在于描绘自然,而且在于或更在于描画本身的线条、色彩亦即所谓的笔墨本身。我喜欢它画面的诗意追求所表达的“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正如“非无舟人,只无行人”之意。
美作为感性与理性,形式和内容,真与善,合规律性与合目性的统一,与人性一样,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
俱往矣,美的历程是指向未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