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历元年(公元766年)二月,杜鸿渐担任剑南西川节度使,推荐岑参为职方郎中,兼殿中侍御史。于是,岑参便加入杜鸿渐的幕府,于六月入剑门关,七月抵达成都,并于次年六月担任嘉州刺史。在这期间,他写下了《晚发五渡》一诗,这首诗的原文如下:
客厌巴南地,乡邻剑北天。
江村片雨外,野寺夕阳边。
芋叶藏山径,芦花杂渚田。
舟行未可住,乘月且须牵。
“客厌巴南地,乡邻剑北天”,我厌倦了在西南巴山一带的漂泊生活;家乡却在剑门关以北的遥远天幕下。此时,诗人来到西南已经一年有余,仍旧没能找到归属感,相反,却越来越觉得自己是一个背井离乡的游子,越来越不喜欢在这里生活。在这种状态下,诗人的思乡之情愈发强烈,但家乡却远在剑门关的北面,遥远得连视线都无法企及,更不知何时才是归期,于是,难掩惆怅落寞之情。
“江村片雨外,野寺夕阳边”,江畔的村庄在夏雨的范围之外;山野的庙宇远在夕阳之下。在一个夏日的黄昏,在惆怅落寞之中,诗人由五渡乘船而行。他望见,远处的天幕上乌云翻滚,正在酝酿一场骤雨,而江畔的村庄却在夕阳的照射之下,出现了一幅“东边日出西边雨”的奇景,为傍晚增添了魅力。诗人望见,在夕阳下,远处山间的庙宇格外引人注目。眼前的这幅“傍晚晴雨图”,消解了诗人心中的惆怅落寞,使他体会到了一些自然的乐趣。
“芋叶藏山径,芦花杂渚田”,芋叶遮蔽了山间的小路;芦花点缀在溪边的水田之间。诗人为山野之间的风光所吸引,继续游目于山水之间,渐渐收回视线。他看到,山间的芋叶茂盛,竟遮蔽了山间的小路,使江畔的青山更显幽深。他望见,白色的芦花点缀在江畔的水田之间,白绿相间,更增水田的生机与活力。置身其间,诗人体会到了一种久违的恬淡与平和,忘却了心中的苦恼与忧愁。
“舟行未可住,乘月且须牵”,行进的小船未必可以暂时停下;我只好在月光下牵挂着那些风景。诗人留恋不舍,多么想和那些怡人的风景待在一起啊,可是,小船却不管不顾,依旧在向前行驶,把那些风光甩在身后。并且,时间也并未因此停下脚步,随着小船的前行,暮色渐浓,月亮悄无声息地升起来,把银色的月光洒遍世界,使世界更显静谧。在月光下,诗人仍在牵挂着那些风景,因为那些风景与自己的心意相通。
在这首《晚发五渡》中,诗人首先点出自己的生活状态,背井离乡,归期无望,正处于人生的低谷期。然而,在这次行程中,诗人欣赏到了沿途的宜人风光,即使月光升起,仍念念不忘。这是因为,诗人向往美好的心意与沿途风光产生了共鸣,世间的一切美好是诗人永远的牵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