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4)

10月30~31日 幸福书院 «大学»(4)

当年曾参记下,孔老夫子205字教训: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 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 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 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 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 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 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其本乱,而未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

«大学»笔记(4)上

«大学»,分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 何为大人?

第二部分: 为何要做大人?

第三部分: 如何学做大人,大人是如何养成的?

第四部分: 大人应该做什么?

四. 大人应该做什么?(上)

八条目

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一一内修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一一外化

内修: 省思,忏悔,观照

外化: 改过,忠恕,布持

知为知之始,行为知之显。

八目以修身为核心,一内一外,一知一行,内修是行的开始,行动是知的显化。

内外兼修,内圣外王。

瞻彼淇澳,菉竹猗猗。有斐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瑟兮僴兮,赫兮喧兮。有斐君子,终不可諠兮!" 如切如磋者,道学也; 如琢如磨者,自修也; 瑟兮僴兮者,恂慄也; 赫兮喧兮者,威仪也;

有斐君子,终不可諠兮者,道盛德至善,民之不能忘也。

君子修炼的过程,"如切如磋者,道学也",是我们学习如何做大人。

智仁勇,

三纲: 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

八目: 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

齐家,治国,平天下。

有纲有目,有对照,有大方向,搭出大框架。

何为君子?

智仁勇不偏颇,修出来; 三纲八目为路径。

君子之志于道也,不成章不达。(«孟子•尽心上»第二十四章)

我们把明德、亲民、止于至善烂熟于心时,理通了,理通即心通。很明确的方向指引着我们,从此人生不再迷茫。

说通即心通,如日处虚空。(«坛经•般若第二•无相颂»六祖慧能大师著)

说法的圆通与本心的圆融,就好像太阳处在虚空之中,体用相即,了无障碍。

如琢如磨,自修也。把理说通,说明心通,而后行通。从理到行,通达,自修也。

人所有的成长都必须在自己的践行中产生。

把希望建立在别人身上是件可悲的事情。

好学近乎智,力行近乎仁,知止近乎勇

"瑟兮僴兮者,恂栗也"

恂栗,战战兢兢,谨慎,慎独。一个人修身立德必须俱备: 谨言慎行,慎独诚存,防心离过。

谨言慎行: 话说多,不如少。

夸夸其谈者不一定被加分

沉默寡言者不一定被减分

"赫兮喧兮者,威仪也"

人有了谨慎的开始,才会有赫兮喧兮的威仪。

从"瑟兮僴兮"到"赫兮喧兮"是一个人智、仁、勇锤炼的过程。君子的威仪就俱备了明德,用明德亲民,用自己的德行帮助别人,叫做"道盛德至善,民之不能忘也。"

君子的养成: 学一一修一一威仪一一道德。层层递进的过程。

腹有诗书气自华

君子的威仪,八风吹不动,稳坐紫金陵。

需要人有内在足够的沉淀才能够完成。

"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

人必自欺而后欺人,记住慎独诚存,人总是要静下心来观察自己的内心。

"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

普通人在独处时,大部分人都守不住自己的心,

"见君子而后厌然,掩其不善,而著其善。

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则何益矣。"

视: 君子看小人,看得清清楚,明明白白

君子代表诚,代表德行

小人的眼睛看到君子会羞愧。

君子有二,外面的君子和内心的君子

人之视己: 见自己内在的君子

举头三尺有神明,慎独,慎独,经常观自己,见外面的君子,其实是用来见自己内在的君子的。

君子上不怨天,下不尤人,一切从自己开始。

曾子曰:"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

小人闲居为不善,因为小人存在侥幸心理

"故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险以侥幸。"

(«中庸»第十四章)

殊不知,天网恢恢,疏而不漏,所以人不能有侥幸心理。

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pan音盘)。

故君子必诚其意。反思反省需要诚。

天地之间,自有因果,自有正气。

天网恢恢,疏而不漏

富润屋

德润身

十 积 必 十

目 善 有 手

所 之 余 所

视 家 庆 指

人在认知到自己有一颗良心的基础上,慎独诚存。

人的意识开始认识到每个人其实是有真心和假心两部分,而我们大部分时间被假心所牵动、扭转,人却没有自己意识到,当开始意识到时,发觉假心是要去除的,如何能去除?叫做意诚。

当一个假的念头产生之时,用慎独诚存之心去掉假的,好比我们电脑上的杀毒软件,扫描,一旦发现有不良程序时,杀毒。

慎独诚存,其实就是意诚的过程,存觉存的就是杀毒软件,当念头一出来,觉察心一定能觉察到,能否杀住,看修为功夫。

人被习气干扰,迷、私、懦、贪、嗔、痴的心甚至长成禾苗了,需要连根拔起。

慎独诚存的能力越来越强,要做到大的习气比如酗酒、杀生、邪淫等大的习气要坚决去掉。

祸从口出,嘴巴惹祸是很多的。说大话,乱承诺,逞强好胜,恶语伤人或者背地里说人坏话。

恶口,出口伤人伤

两舌,在甲面前说乙不好,在乙面前说甲不好,

扮演大小人

绮语,谄媚,习惯讨好人,花言巧语。(绮qi音起)

妄语,自己做不到的事情乱承诺。

明明自己境界达不到,说别人境界低,乱谈禅语。比如说空性、悟道、惹尘埃、擦拭、不究竟......., 再比如有些人说儒家与修行不搭界,殊不知儒家尚不能理解,何谈佛家?人都做不好,还谈什么佛?这些都属于大妄语。

但凡自己境界没有到达,却妄加评论的,不切实际的,都是我们修行中的大忌讳,不能脚踏实地走,不能走好脚下的每一步。

恶囗,两舌,绮语,妄语是祸从口出的根源。

修身的首要, 谨言慎行,谨,就是从这四个开始戒。戒恶口,戒两舌,戒绮语,戒妄语。

检索一下自己是属于哪一种

两舌,仔细体会,有时甲谈到乙时,说乙不太好,自己也可能不会很中正的指出来,这也属于两舌,轻微的,没有上面说的大小人那么恶劣,但是也不行。我们对一件事情总是有程度的轻重,不要认为程度很轻就可以了,并非如此。一尘不染方为清静。

绮语,说话不够中正,喜欢说好话。也不行。有些人需要鼓励,有些人喜欢听真话。

子曰::"可与言; 而不与之言,失人; 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

一个人能够听得进真话而不跟他说,这是对不起这个人; 一个人听不得真话,而给他讲真心话,这是对不起这个话。聪明的人既不会失人,也不会失言。

要站在中正的角度。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傲慢心作怪,妄语。

谨言慎行的人,踏踏实实修清静心。

人要对自己的要求高 一些。

«易经»曰:

取法乎上,仅得其中;

取法乎中,仅得其下。

一个人制定了高目标,最后仍然可能只达到中等水平; 而如果制定了中等目标,最后有可能只达到低等水平。我们无论治学还是立业,一定要志存高远。

意念,由内在心里不自觉冒出来的念头。或者看到外面的人、事、物相映时所产生的念头。

内缘不动,内在无缘无故会产生一个念头

外扰不动,自己的好恶,和外面的人、事、物一对应,所产生的念。

这些念头是我们意识田里的,就象院子土地里本来有很多的种子,是沉睡着的,一旦被激发或自己慢慢孕育生发了。

不善不恶,让自己处于无念的状态,没有评判,此时的心是清静的。

老子曰:为学日益,为道日损。(«道德经»第四十八章)

学习是我们学知识,学体系,学各种表达,丰富了自己的见闻,但当人在真正修行时,是去掉所有的外在的欲望,让自己的心逐渐回到最清静的状态,才能把我们所学的理融会贯通。

这就是"为道日损",慢慢回到内也不动,外也不动。

心念,一念起即心念。

心: 思维,性格

人都有固有思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思维,多年的积累,很难被打破。我们甚至自己都不了解自己的思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性格与脾气,我们自己也不了解自己的性格和脾气。

了解自己要从自己的思维和性格两个方面入手。

老子曰: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道德经»第三十三章)

反观看自己的思维,反观看自己的性格。

从思维到性格两个方面认识自己,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认识自己的优点和缺点。

(SWOT分析,态势分析法。)

分析,了解是第一步,找出自己好的思维和不好的思维,定下心来,要改,想做大人的人容不下小人的心。

以已有的思维可以撑住做君子的放进来,不能撑住做君子的拿开,同时学习,为学日益,把主干撑住。一次次的学习,目标是通过学习,我们俱备了做大人的思维,再逐渐养成做大人的能力,最后成为大人。

学习是为了在学习的过程中,从这条主干里把我们所需要的吸收进来。三纲、八目,智、仁、勇对照,觉察,慎独诚存,把我们的思维丰富起来,就像盖房子草图设计,框架搭建,巨室形成,这就是学习的目的。

我们的思维,认识自己是第一步,开始重建是第二步,实施践行是第三步。

思维重建比性格重建较快一些,思维重建,我们勤学即可。性格重建,得改过。

重建容易改过难

孟老夫子知道难,教我们要:强恕而行

佛陀也知道难,告诉我们要有大精进,大勇猛力去做。

人学国学学到要重建自己思维与性格这 一步,再往前,则靠勇,浩然正气让人往前冲。

如果停留在说说,念念,唱唱,表达、交流的层面上,要到此为止吗?

人生每走一段,总会取得一些成就,当我们有成就时,要提得起,放得下。

提得起来是能力,放得下是格局。只有提起来再放下才能重新疏理好远大的目标和大志向,大步向前。

正心,改变自己的性格。

"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 身有所忿懥(zhi音至),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 有所好乐(haoyao音浩耀)则不得其正; 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

我们的心,一般人看不见,但通过行为的体现,可以知道。忿恨不平,心有岔出去,心不正。

三关, 止、观、虑,当身有忿懥时,心不正,办法是止。停下来看看自己为什么忿忿不平,我们的心为什么被牵动了,心本来是在中位,被牵住了,得停下来观。如果心被忿怒拉出去,就一错再错,把事情往坏的方面推进。

遇事能止,是我们重塑自己的第一步。

停下来反观自己,是事上练,当事情没有产生时,我们是没有体会的,当事情发生时,我们想到"身有所忿懥,则不得其正",立马停下来,止之后才能用正去观,看到自己的心和对方的心,引导别人向善,真正的慈悲是导人向善。

当我们的内心出现忿懥、恐惧、好乐、忧患时,正是我们内心缺陷的显现。内心的缺陷我们平常看不到,当事情来临时就能看到了。这就是反照,反观觉照。

人忿懥时,多半是因为没有一颗强大的内心,不够包容,或者是不够智慧

人有恐惧时,是因为没有足够的勇气去面对

人有好乐时,是贪欲

人有忧患时,是没有智慧,不够仁德,一个有智慧和仁德的人是没有忧患的。

君子素其位而行,居易以俟命,仁者无忧。

当我们产生忿懥、恐惧、好乐、忧患这四种情绪之时,正是我们要反思反观之时。

每天对照一下,今天我忿懥、恐惧、好乐、忧患了吗?如果有,是什么事情产生的?观察事物的前因与后果,觉察力、分析力都可以由此而提升,学习力更转化为我们的觉察能力和分析能力。觉察、分析慢慢提升了,人的根基更加牢固,觉察、分析、省悟就是根,不读,不写,不反省,根怎么能生出来呢?

达摩大师说,烦恼是种子,智慧是萌芽。人有烦恼,烦恼就是蕴含智慧的地方。烦恼的种子孵化才开始从里面产生觉悟,分析,解决,应对。这觉悟、分析、解决、应对就是智慧。

我们每天经历过的事情如果不去总结分析是多么浪费,烦恼就是智慧的种子,每天反省,每天总结就可以体会"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每天学,然后反省,能增长思维,把很多私欲、错误的思维去掉,增长见闻,损去无明,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

整个儒、释、道的核心,入手处就在止、观,

没有止、观,止不住不会观只会增长知识,永远长不出智慧。知识学多了,还会成锁智障,徒增烦恼,有古话说"百无一用是书生",因为书生把书读死了。郑板桥在一封家书中说:"读书以过目成诵为能,最是不济事。 "(«潍县暑中寄舍弟»),如果读书把过目成诵作为追求的目标,这种追求最无济于事,希望人们脚踏实地,扎扎实实地学习。

背下来只是第一步,书要读活了,用经典的话成为思维的刹车,再用经典成为我们的指路明灯,知道如何去思考。把书读活了,才叫作不辜负圣贤。

读书几罪过:

让圣贤蒙羞,不能够好好领悟经典,就是让圣贤蒙羞。

让经书蒙尘,经典名著置之高阁,不看不读布满灰尘。

通过发生忿懥、恐惧、好乐、忧患这四种情绪时,产生止观,观察、反省逐渐有去除的力量,让心归正的力量,心归正就是强化自己的智、仁、勇,多想解决方案,少一点指责抱怨,人想做成事情,要越来越少的受感性的干扰,把感性的烦恼逐渐去掉,一边正心,用智仁勇正自己的心,培养根基,一边反观反省,分析自己所产生的情绪,慢慢去除,培养正气,去除邪气,正气存内,邪不可扰。

让自己的心很定时,外面的这四种情绪无法干扰自己时,我们的心就有定力了。戒生定,戒,儒家的戒是礼,礼节,合理,谨言慎行,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有了谨言,"瑟兮僴兮者,恂傈也; 赫兮喧兮者,威仪也"

当定力产生时,明白这几句话的核心要义是讲固本培元,心如果不正位,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

心处在正位,我们的视、听、识才能得其正。如果心停留在表相上,就会受表相的迷惑,着在表相上, 会有自己的好恶; 如果心住在实相上,产生忠恕,。

止和观,让人从表相到心相,慢慢回到识相。

心正了,身才能修; 身修了,家才能齐,家齐的标准是和,家和万事兴。"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 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中庸»第一章)

为什么想和谐却达不到?什么原因导致家庭的不和谐?

希望和谐的心都有,大家都有向往幸福的心。

比如乌云挡住时太阳依然有。心没有乌云放大光时的很少,各自眼中的太阳都有乌云,不和谐原因在此。我们走入婚姻家庭的初衷没有人是奔着吵架而来,都愿望幸福和谐。带着责任让家人朝着和谐方向走,把每一个人心中的太阳照亮,驱散乌云。这是君子能修身后的齐家,带着责任齐家,而不是带着欺待,等着和谐的来临。而大多数人是等待幸福来敲门,结果开门见乌云。

首先我们要保持自己的心正,而后引导家人也心正。每个人正心诚意,每个人心中的太阳被点亮,黑暗破点亮。每个人的内心都是智慧俱足,千江有水千江月,内心的乌云要吹散,万里无云万里天。

家庭再和谐,亲爱,贱恶,畏敬,哀衿,傲慢。需要我们对照,当有这些情绪存在时,我们都偏离了轨道。"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有亲爱,同时要看到人的缺点; 如果看不见,就是溺爱。爱是水,人就像舟,水能载舟也能覆舟。我们还在修行的路上,很难没有好恶,男好而知其恶,可以存在不喜欢的人和事,但是恶也要知其美,是个缓冲。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天下鲜矣。

"人莫知其子之恶,莫知其苗之硕"

如果我们真正看到孩子的错,不会责骂,只会引导。在一个明理的人的世界里,没有指责,只有导,引导。

"苗之硕"

苗是一个人成长的根基。每个人的潜能巨大,都有成圣成贤的潜力,如果每个人诚意正心、格物致知,都可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人人皆可成尧舜。很少有人知道自己有着和圣贤无二无别的天性,月亮只有一个,但是人间每一条河流里、每一条湖泊里都能印出月亮。人也是如此,每一个人的内心映照到圣贤,就是我们的天心,但用此心,定成圣贤。此谓苗之硕也。

当我们可以用自己这棵苗时,观察身边的人,用引导去教育。有情绪时,止、观、虑,身修正,身正则家齐,身不正家不齐,故身不修,不可以齐其家。

人在改变别人之前,先改变自己。

胜人者有利,但自胜者强。

普通人热衷于搞定别人,圣人喜欢搞定自己。

齐家,要有家道建设,首先要有仁政、家道建设的概念。人的行为是由思维引导的,想要齐家,修身是第一步,第二步建立家道,围绕着家和万事兴,处理夫妻关系、父子关系、兄弟关系。努力引导,让每一个人位置摆正。

治国和齐家的关系,家和国密不可分。

所谓治国必先齐其家者,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无之。故君子不出家而成教于国。

核心思想: 一个人从所有的外面的事物总结到一个点,这个点是我们内在清静的本心,由这颗清静本心而发出来的,就是明德。

据说太阳表面的温度非常之高,遇上地球会让地球秒秒针内化为灰烬。如果把太阳比喻成我们的清静本心,我们的清静本心的力量非常非常强大,但我们的本心如果显现出来,到修身、到齐家、到整个社会的影响是微乎其微,是非常非常小的; 是因为我们的本心在照到家、国、天下的中间时,有大量的乌云存在。

第一步,教自心,用我们的清静本心去化开我们的习性的心,这就是修身。

第二步,教家人,用自己的清静本心引导家人,齐家。

第三步,教国人,治国。

这一切是出自我们的清静本心。一切智慧,不从外入,皆由自心而得。

治国,成教于国。

大多数用规矩,用手段治理,其实更应该教化,两者需要会平衡。教化,是教化人心,让人心明白自己有明德,当我们明白我们是可以成为君子、成为大人时,为何还要做小人呢?让每个人都能明白道理,在家庭中呈现,再推而广之,用在治国里,是每个人需要的德行。所谓"孝者,所以事君也; 弟者,所以事长也; 慈者,所以使众也。"

孝、悌、慈是我们内在的明德所生发。我们的自身如能做到孝、悌、慈,我们自己的自心转化四个妄心(忿懥、恐惧、好乐、忧患)的力量会很大,能转动。之前讲的培本固元,正气存内、邪不可干,是指当我们的孝、悌、慈能够非常深厚时,忿懥、恐惧、好乐、忧患无法接近。好比接近太阳表面时连地球都会化为灰烬,邪心、妄心是接近不了我们的真心的。

如果人去一些比较庄严的场所,像教堂、寺庙.....,人的声音会自然而然低下来,比较放肆的言行会有所收敛。这是因为磁场效应,如同外物接近太阳。我们的明德发挥越大,磁场越大,邪妄也有磁场。人站在十字路口,会被哪里吸引。

用真心化妄心,修身。

再用真心化家人的妄心,齐家。

自己的家齐了,足够成为别人的榜样,治国。

"其为父子兄弟足法,而后民法之也"

当自己的行为可以效法时,治国。而孝、悌、慈

是明德所显现出来的。

一家仁,一国兴仁; 一家让,一国兴让; 一人贪戾,一国作乱。

世界是阴阳两面的,«大学»把阴阳两面用仁和暴体现。

"尧、舜帅天下以仁,而民从之; 桀、纣帅天下以暴,而民从之。"

仁者,跟随的人会变得仁;

暴者,跟随者也会变得暴。

跟随者大部分时候的思维是摇摆的,之前在«孟子»中讲过君子德如风,小人德如草,一个人心性没有成长之前,德行像草一样,风吹草动,很正常。此时引导者如何非常关键,一个领导者的心是仁慈的心,改变孝悌仁慈,跟着的人会慢慢变仁慈,而暴者领导也是同理。

透过表相,透过心相看实相,一个人现在表现出来的仁或者暴并非其本性是仁或者暴,大部分人是被影响的,看他被谁影响,领导者很关键。

一言愤事,一人定国。一句话说错可以败坏大事、搅乱大局,一个有仁德有担当的人可以平定一个国家,这样的人是智仁勇发挥极致的人,像文王、武王。

"有诸己而后求诸人,无诸己而后非诸人。"

自己能做到的,带动别人去做; 自己不能做到的,着力点放在自己身上,而不是强要求别人。

一个能把家齐好的人,可以用仁德引领国家,哪怕施暴产生,仁也会胜利,不停的存在于搏弈当中,仁德和暴政是始终存在的。人的真心和妄心斗争的过程也是始终存在,只要仁心坚定,仁德坚定,一定会把暴引导过来,拨乱反正,原本受暴所影响的人会重新受到仁影响,天下归仁。完全由一个君子的修养,君子的智、仁、勇成长而达成的。

一个君子的带动力非常重要,而带动力是君子强有力的修养和对自己的约束,只有约束力足够强,才能做到有诸己而后求诸人,否则很容易产生抱怨。行有不得,反求诸己,当事情不顺时,反过来找自身的原因。反的力量也是止的力量,与反思总结一样。在不停的练习,乃至于形成一种惯性思维时,才能有反求诸己,否则人随着惯性往外走,都是妄心在驱动,只有扭转自己,有诸己而后诸人,始终是反求诸己。反的足够多,自己力量强,光辉出来,就能照破,照破外面的无明。

曾子曰:所藏乎身不恕,而能喻诸人者,未之有也。

如果自己的阴暗面没有能够清理,不可能影响到别人。故治国在齐其家。

第一,治国和齐家存在非常强的关系,是能力的延伸。治国的能力不外乎就是齐家的能力,只是一个延展而已。

第二,反观到修身。治国,为世人法,移风易俗。首先自己做到宜兄宜弟,宜其家人,可以做世间别人的效法和榜样。有计划的移风易俗,重新走一遍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

人的理不通,行为也不通; 人只有把道理想明白了,行为才能够表现出来。

有人误认为儒家条条框框束缚人,夫义妇顺,父慈子孝,兄友弟恭......,把人弄得像机器。其实这是人的妄心在束缚自己的真心,道理没有通透,行为产生不了力量,想移风易俗的人自己的能力没达到,自己的行为也没做到,于是只有强加"你一定要做到!"所谓"所藏乎身不恕,而能喻诸人者,未之有也。"久而久之,读书人的两大过错不停地犯让(圣人蒙羞,让经书蒙尘),就成了疏忽,恶性循环。

"君子有诸己而后求诸人,无诸己而后非诸人。"所以又回到原点"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我们学«大学»,有些人来学方法,«大学»没有方法,«大学»只有思路,«大学»告诉我们这是一条明明白白的路,但是所有力量的产生全部在我们自己的修身。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没有了修身,所有的一切只会成为口头禅。正是"讲学不上躬行,为囗头禅; 立业不思种德,如眼前花。"(«增广贤文»)。

"其为父子兄弟足法,而后民法之也。此谓治国在齐其家。"足,加重口气,当一个人作为父亲、儿子、弟弟、兄长这几个角色做得好,能成为别人的效法对象之时,你能成为别人的榜样别人才把你当榜样,而不是要求别人把你当榜样。能够治国后才能平天下,当平天下时,就不是一个人的光辉了,可能是很多人的光辉,大家一起把仁作为核心,把明德作为核心,才会天下归仁。

从修身、齐家、治国强调的是一个人的修为,到平天下时是强调每一个人的明德发挥出来,就是携取之道。

平天下

平天下看似很大,古人很有智慧,把平天下分为三个点。

第一点,絜矩

絜: 匡正,矩: 规矩。

平天下并不是指一个人能力有多强,武力有多强,能够让天下人都在他的掌控之中;

平天下是指天下所有的人都遵循同一个规律时,天下太平。平天下的人做两件事情,第一件,要保持天下的人明白、懂得这个规律; 第二件,

如果有人破坏这个规律,就要对他进行惩罚,即赏善罚恶,天之道也。老子曰"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道德经»第七十七章,第五章)在平天下这个级别里,已经没有仁这个概念,上升到天道,天道讲的是规矩,天道讲的是因果,天道面前没事仁心。平天下的人是以身试道,代天喧哗。这叫絜矩之道。

第二点: 峻命

"殷之未丧师,克配上帝。仪监于殷,峻命不易。"

商朝国君姓殷,殷即商朝。

商纣还没有被武王打败消灭时,还是比较称职的,能够保民而王,德谋天地,德行配上天。峻命,是指天命。孔孟讲道,道乃王道。王,"三+丨",三,三横代表天、地、人,中间一竖是把天、地、人串起床,这叫王。天符合道,地也符合道,人之中圣人皆近道,凡人不明白道,王要让人明道,才能把天、地、人串起来。教人明道,使人合道,这就是王道。一个天子教百姓明道,令百姓合道,这就是君道,这就是峻命不易。"道得众则得国,失众则失国。"

«诗经»曰:"节彼南山,维石岩岩。赫赫师尹,民具尔瞻。"这是称颂尹,尹是商朝开国皇帝商汤的老师。天底下正是有像尹这样的人辅佐君王,天下才能太平稳固,君王有君道,才能做百姓的父母。这就是"乐只君子,民之父母。"

为何商汤、武丁,能够"克配上帝",而到了后来的商纣王就不能够克配上帝了呢?中间发生了什么变化?

因为发生了从重视德行到重视财富的变化。开国时商汤、武丁很重视德行,把百姓放在首位。但是随着江山稳固之后,重视财富、权力积聚,享乐,一旦百姓从君王心中开始远离,他的德行也就开始远离了。老子曰:"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圣人的心不是自己的心,而以百姓的心为自己的心。"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亡,此之谓民之父母",与孟子的话联系起来,"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尽心下»第十四章"。

一个平天下的人时时刻刻记住的,使天下人明道、合道是最关键的。而一开始做君王、平天下的人为什么记得"峻命",而后来慢慢忘记了呢?

因为被财富、被享乐所干扰,没有理清楚德与财的关系。

是故君子慎乎德。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财,有财此有用。

当我们俱备德行时,我们才是一个人,一个俱备有影响力的人,一个有承担天命的人,"有徳此有人";

一个人有承担时,慢慢的才有发挥的地方,叫做"有人此有土"。

人有地方发挥了,而且发挥的好,叫做"有土此有财"。

财富不乱用,非常清楚财富乃身外之物,要用在德行上,用在帮助人上,叫做"有财此有用"。这个"用"又回到"德"上,又回到开头的有德此有人。

德与财是循环的关系。

园明园,用尽了当时从康熙、到雍正、到乾隆,康、雍、乾三代,华夏五千,奇珍异宝。清朝是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三四千年的宝贝尽在园明园,而一把火过去,剩下什么呢?一片废墟。

较早之前,蜀山巫,阿房宫,秦始皇为了建阿房宫,把整个四川连着贵州的山都砍光了,造出阿房宫,毁于项羽的一把火。帝王造皇陵,百姓造别墅.......都是迷于财。

君子用财,以财发身

小人贪财,以身发财

财富本身没有错,邪恶的是人心,为了财富泯灭良心,泯灭天命,泯灭责任,这是邪恶。把财富弄明白,"德者本也,财者未也"。圣人告诉我们财富是守不住的,老子曰:"金玉满堂,莫之能守"(«道德经»第九章)

这是对于家来讲,对于国来讲,"得众则得国,失众则失国。"财富都搜刮了又如何,财聚则民散,财散则民聚。以天下来讲,"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抓财则失德,散财则有德,而有德必有财。体会峻命不易,就能让自己对财富所升起的邪恶会有控制,否则会任由利欲熏心,不能摆正财富所带给人的正确认知,要把德行放在首位,这是一个循环,有德行了才能够成人,能成人了才是个有德行的人,一个有德行的人才具备有能力吸引人,所以"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财",财不是求来的,财绝对是通过徳再过来的,这个循环不是逆循环,是个磁场,是事物之间的联系和规律。

有人担心学国学会让人消极没有斗志,非也,学囯学只会让我们更加明理。

学习至此,才明白什么叫做"君子爱财,取之有道"

否则,双眼迷于钱,迷于钱者赚不到钱,也不会用钱。只有通透明白德与财的关系的人才会用钱。明白此中道理的人谓之明理之人,明理的人就可以治国,明理的人就能够平天下。

«楚书曰»:"楚国无以为宝,惟善以为宝。"舅犯曰:"亡人无以为宝,仁亲以为宝。"

到了平天下,更多的是需要贤德之人平天下。天下有贤德之人,天下方能平。我们做企业也是同理,如孟子曰:"为巨室,则必使工师求大木。"(«孟子•梁惠王下»第九章),想造大房子,必须要派工师去找大木料,栋梁。栋梁就是贤德之人。

关注,重心,行为,结果。

关注钱财的人,重心在钱财,其行为也是往钱财方向去,结果是财聚则民散。

关注德行的人,重心在德行,其行为也是重在徳行方面,结果是财散则民聚。但是这财散只是暂时,这散不是散到外面去,是散到群众中去的; 民聚了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财。

懂经济者会知道,中国扩大内需,再怎么扩大都无妨,因为钱在国内,散只是形式上的散,不是消失,只是流转,没有大问题,正如能量守恒定律。或企业、或国家、或团体,当局者一定要选择有德行的人当政、当局。

孔子曰: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祸起萧墙。(«论语•季氏第十六»)。

如果我们的关注点没有真正的从财转为德,重心一定是放在如何获取财富上,用的人也一定是唯利是图的人,最终导致的结果如前文述"财散则人聚,财聚则人散。"

平天下一定是最后回归到仁德。

第三点: 用贤

"君子有絜矩之道也。所恶于上,毋以使下; 所恶于下,毋以事上; 所恶于前,毋以先后; 所恶于后,毋以从前 ; 所恶于右,毋以交于左; 所恶于左,毋以交于右。此之谓絜矩之道。"

作为一个君主,一个当政者,如果见贤而不能举,举而不能先,命也。见不善而不能退,退而不能远,过也。爱恶有度,不因私情。

有些人学国学会有一个误区,只知道善,不知道规矩,即只知道用善,不知道人也是要罚恶的。对于小人要远之。"唯仁人放流之,迸诸四夷,不与同中国。"对于恶人,把他推远,不让恶人与好人在一起,让好的人慢慢发展。尊贤使能,俊杰在位 ,把有能力的人放在重要的位置,把有德行的人放在重要的位置。而非小人当道。

到了平天下级别,用人很关键。用对一个人,可能国家兴,用错一个人,可能国家亡。做企业,用对人,企业蒸蒸日上,用错人,则会产生不好的局面。

用人要识人,识人不能用左眼或右眼。识人要用天眼。不思善不思恶,不要带着期待去看任何人,通达。当人执着于内心的好恶看人时定会看偏。

孔子曰:"听其言而观其行.....,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

(«论语•公冶长第五»,«论语•为政第二»)

对于一个人,听到他的话还要考察他的行为。

注意看一个人的所作所为,观察他的一贯经历,考察他的秉性习惯,看他的心安在何处。(之前我们学过"正心"。)一个人怎么能隐藏得了呢?一个人怎么能隐藏得了呢?

知所以修身,则知所以治人。我们自己知道修身时,才能够知道如何引导别人。我们自己修身时,我们知道心什么时候愤懥,什么时候恐惧,什么时候好乐,什么时候忧患,于是我们"听其言,观其行",根据别人做的事情去看他的心安在什么地方,这样就不会看错。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时间能证明一切,用这些去检验一个人。同时这些也是我们要经得起检验的。这就是见贤要能举,见不善要能退。

仁 暴

去暴吸仁,仁者众,影响人,天下归仁。

好比一个圈子都是仁,外面的暴若想进来,改变才能进;或是圈内仁人能力足够强,智、仁、勇俱备,走出去,走到暴者中间,他有能力化,化暴为仁,大智大勇显大仁。

反观中国乃至世界,华夏是很小的地方,后来慢慢圈子越来越大越来越大,当然也一直是圣凡同居。总归来说,这个社会是不停地进步,进步之间,仁德和暴之间的较量与转化过程,方向最终就是天下归仁,人类社会必定是往天下归仁的方向去走。

天下归仁也一定是有仁德的人在指引。

为什么要学«大学»?

天下对我们来讲很远,但我们每一个人都有家庭,或是有企业。我们有可能平不了天下,但我们在家庭里、在企业里去影响、引导仁德的氛围,我们把自己的家庭或企业变得仁德了,间接为天下归仁作贡献。

看起来天下很大,天下再大,不过是一颗心而已。我们往仁走近一分,暴就少一分; 我们正德一分,无明就少一分.........,天下就慢慢转,慢慢转.......,天下归仁,离不开每个人的修身、齐家、治国。在自己所在的当下位置做好,每个人做好自己,就是为天下归仁作贡献了。

如果做企业,用对人了,就是为平天下有一个好的方向发展。

整个大学就是这个过程,从认识自身,认识自己的本性开始,发挥明德,用明德修身,修身不能马虎,修身不能不扎实。所有的一切都从修身来,自己修身,才能帮助引导别人; 如果自己不修身,没有办法体会圣贤所讲的道理,引导与帮助别人也会非常乏力、非常无力,懂文字却不知如何做,自己扎实体会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一天天的梳理、总结、反省、改过,立志勤学改过,才有可能把我们的思维重塑,修身。

齐家、治国、平天下看似往前进,其实是回照,家里出问题,反观自己是否做到位,企业有问题,反观自己哪些方面没有做好,能力足够时,要想到承担一份平天下的责任,所谓平天下就是指教化一方。

孔老夫子当年一开始是做了鲁国的一个县县长,后来做了大司空,很辉煌时得罪了鲁国的三个掌权人。后来他想明白了,他的责任不仅仅是把一个鲁国治理好,鲁国当时也不给他机会。他的责任是"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孔子周游列国,寻找有缘人,最后门徒三千,通达者七十二,入圣贤位十人,传承衣钵者,曾子。而通达者七十余人全部散布天下各个地方,去各化一方。

孔子当年门下分四门学科,分别是:文学,语言,政事,德行。孔门子弟中颜回和曾子四门皆通,其他人各有所长,对于当时的教化一方已足够。当时颜偃(子游)学的是文学,他到苏州游学,所以苏州的文化受其影响至今是如此兴盛。山东人特讲义气,当时去山东实施教化的是德行方面有特长的孔门弟子。

(注:到苏州的孔门弟子,子游,澹台灭明。

苏州吴中澹台湖,当年孔子弟子澹台灭明而得。

澹台灭明,春秋时鲁国人,后来到吴国,在现今澹台湖的地方结庐修学。由于地理变迁,澹台灭明当初结庐的地方,陷落成了一个湖泊,名"澹台湖"。澹台湖是位于吴中区的一个湖泊,绿水青萍,碧波荡漾,建于唐代的宝带桥,横卧湖面。后来澹台灭明又去了江西南昌)。

孔子正是通过这种方法,他的弟子,弟子的弟子一代一代传承,才有了当今人人皆读«论语»的普遍现象。而当年与孔子同时代的人也许会认为认为孔子傻,有官不做,有乐不享,到处游学。但是两千五百多年后的今天我们是否发现了这个伟人的伟大之处呢?答案是肯定的,所以说真理是需通过时间的沉淀来验证的。

学习了«大学»,大人之学,我们不妨审视一下自己的人生,看一看是否对我们的人生起到指引的作用。人世间匆匆百年,一晃而过,如白驹过隙般,我们如何利用这有限的时间发挥人生最大的价值?我想«大学»已经给我们讲明白了,不管最终我们有多大的成就,至少从现在做到,认真的明道修德,我们当下处于什么位置,我们就做什么事情,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最后我们能取得什么结果,也许不是由我们自己能够决定,或许一切早有安排,尽人事,听天命。我们尽所能修身,学为人师,行为示范,学问上努力前行,为人师不能一问三不知; 行要成为别人的典范,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向着人人皆可成尧舜的方向走,这是圣人希望我们做到的,也是真正的大人之学,所有人都做大人。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211,817评论 6 492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90,329评论 3 385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57,354评论 0 348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6,498评论 1 284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65,600评论 6 386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49,829评论 1 290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38,979评论 3 408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7,722评论 0 266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44,189评论 1 303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36,519评论 2 327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38,654评论 1 340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34,329评论 4 330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39,940评论 3 313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0,762评论 0 21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1,993评论 1 266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46,382评论 2 360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43,543评论 2 349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