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雨村,葫芦庙借住时,不过是一穷苦书生。有凌云之志,却因没有盘缠被困葫芦庙,只能卖字作文为生,等待时机。幸而遇到甄士隐。人的命运往往与机遇相连,倘若未能遇到甄士隐,贾雨村是否会沉寂一生,或未可量。
不过,贾雨村是幸运的,甄士隐惜才,一见贾雨村便主动相邀,请客吃饭,坐谈交流。中秋之夜,甄士隐听到贾雨村对天长叹:“玉在椟中求善价,钗于奁内待时飞”便知雨村抱负不凡。再听到“时逢三五便团圆,满把清光护玉栏。天上一轮才捧出,人间万户仰头看”时更是大叹妙哉。得知雨村行囊路费一概无措,即命小童速封五十两白银、两套冬衣,其慷慨之风真乃大儒。雨村得了这些盘缠即刻上路,踏上了自己梦寐多年渴求的仕途之路。这时的贾雨村还是一张白纸,社会染坊才刚刚开启。对贾雨村而言,甄士隐便是他人生的伯乐,那时的他一定心存感激,等待回报。
贾雨村高中之后,甄士隐已出家,雨村依然送了银两与甄家娘子,可见这时的他尚有感恩之心,人性尚存。但他本性贪婪,又恃才侮上,初登官场,毫无经验,很快便被排挤革职。我想这时的雨村虽然担风袖月,游览天下胜迹,心中也一定在反思,自己究竟错在何处?人就是一路学习一路成长,只有在挫折中反思才能更快的成长。只有这样,当机会再次来临时才不至于错过。
而贾雨村无疑是幸运的。革职似乎成了他再次升迁的一个跳板。正因为革职,他才到处游历;正因为游历,他才有机会成为林如海的西宾。借助林如海攀上了贾府这个高枝。一下子就补授了应天府。
贾雨村一上任,接到的第一件人命官司就是两家争买一婢,各不相让,以致殴伤人命。雨村刚审理案子时也是满腔正义感,即刻要抓凶犯归案。直待葫芦僧用“护官符”来点拨雨村,他才明白官场的奥妙。原来四大家族一损俱损,一荣俱荣,官官相护,同气连枝,想要保住官位,保住性命,需熟记了护官符才可。彼时,两家所争之婢正是甄士隐丢失的女儿英莲。贾雨村最落魄之时是甄士隐的资助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若贾雨村心存感恩,此时不正是报答恩人的最好时机吗?可是贾雨村在仕途和报恩之间选择了仕途,这时的贾雨村已不再是葫芦庙里那个穷儒,只是一个泯灭良知借助高枝往上攀的爬虫了。在他的心里只剩下功名利禄,眼里心里早没了人情。因此,帮他出谋划策的葫芦僧也被随便寻了个不是,远远地打发了。可见,这时的他已与过去的自己彻底决裂。要想爬的更高,只有甩掉一切包袱。有可能对自己不利的人和事,又怎能容忍它存在而让自己日夜难眠呢?这一刻,穷儒贾雨村死了,官场贾雨村活了。他一下子悟透了为官之道。所有的善良、真诚、秉公执法在官场是不适宜的,只有懂得用护官符来保身,才能爬得更高。如果这时是因为官场黑暗,迫不得已,那么贾雨村的做法虽不值得认同,倒也情有可原。
可是石呆子事件彻底让我们看清了贾雨村的嘴脸。为了巴结讨好贾赦,贾雨村不惜讹诈石呆子拖欠官银,让其变卖家产赔补,趁机把贾赦心心念念不忘的二十把扇子抄了送给贾赦,以此来讨好逢迎。这时的贾雨村早已熟谙官场规则,在薛蟠一案中早已明白这世上生存之道。哪有所谓的公平正义,不过是官官相护,树大好乘凉罢了。这时的贾雨村哪里还会在乎石呆子失掉扇子之后是死是活,人命在他眼里一如草芥,他眼中只剩下了功名利禄,区区人命,与己何干?只要能攀上高枝,爬得更快,还有什么做不出来?贾赦在他眼里也不过是一颗棋子,一个升官发财的跳板罢了。
谁曾想石呆子事件竟能引发贾家破落。这贾雨村为了攀上忠顺王的高枝,竟把自己当年做下的祸事全部推给贾赦,贾家因此卷入祸事。他狠狠踢了贾家这一脚,全然不念当初贾府的恩情,贾府竟因此被抄到底。真真是引狼入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