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遇到难得的好天气,跟老公去附近公园转转。初春正是树枝抽芽的时候,很多孩子在人行道上一路蹦蹦跳跳,一次又一次尝试摸到树木长出的枝桠。老公告诉我自己小时候也总是看到树枝就喜欢跳起来试试自己能不能够着,当然大多数时候都够不到。正说着,他孩子气的跳了起来,摸到了一个并不太高的树枝。他笑着说,就是现在看到树枝自己也总想要试试能不能摸到,但成年后跟小孩子不一样的,是小时候看到横长着的树枝就会跳起来试试看,而现在总会先估计自己能不能摸到,只有在预计差不多能摸着时才会起跳尝试。
我听了感慨万千,这哪里是在说要不要起跳摸树枝,分明解释了成年人在做所有决定时的迟疑。这迟疑有时候是由经验生出的一种保护,帮助我们不用浪费不必要的精力;但有时候又何尝不是由经验生出的一种阻力,让我们不愿冒险止步不前。赶上全球疫情,我的公司最近停职了一批员工。细细一看,大多被停职的工程师都是35岁以上的年纪,在同样岗位奋斗了5年以上,虽然职位上不断提升,但业务范围上没有太多变化。相比于很多职业越重复越老道,工程师的工作很多时候却是不进则退的:技术更新很快,越是在已有的知识圈重复,个人价值越低。工程师的短命也并不是一个新话题,国内大厂甚至直言会“不断向社会输出富有经验的工程师”。我想,克服中年危机有两点:
1)不耻下问,心态永远跟新人一样谦卑。很多时候当我们开始有“经验”了,自然而然我们会不再询问他人的意见也不再思考如何优化,而是不断重复曾经的成功方法。这和新人的想法是完全不同的。当我们是新人的时候,因为对自己的方案总是不那么确定,我们总是愿意向他人寻求建议。即使是已经成功过一次的方案,我们也自然的会思考有没有更好的解决方法。我在工作会用的一个切实的小技巧,就是我总是逼迫自己在每一个项目中都尝试一种新方法或者优化一个曾经使用的方法。
2)不断突破舒适区,冲劲永远跟新人一样饱满。我还自己自己刚开始做第一份工作时,似乎总是有使不完的劲。那些新鲜的技术,即使我从没接触过,需要花一两年时间才能学透,我也能下定决心从头学起。每天下班之后我总是还有无限精力继续学习或是做自己的项目直到深夜。在工作中无论遇到什么项目我都希望自己能参与,就算只是项目头脑风暴作为新人我还不可能作出什么共享,我也想要去看看能不能从别人的讨论中学到什么。工作多年之后这样的劲头就很少见了,无论学习项目总是希望自己的付出能立即看到收获,可行性低的项目或是学习周期长的技术似乎就不再有开始的决心。我想这更多是需要心态的改变,从关注短期的成就,到关注长期的收获。一次又一次的突破舒适区,不断向前,短期看来可能是痛苦的,有时候可能是毫无意义的,但这样一点点积累起来的收获在长期看来一定能产生质变。
有些树枝,是人们以为摸不到但跳起就能摸到;有些树枝,是一次一次跳起后必然能摸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