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一则所谓联合国对“青年”及“中年”的定义又让90后惶恐起来——“15到24周岁”为青年,1992年生人已开始迈向中年。“中年”一词,似乎早已窥探着我们这群人,甚至虎视眈眈。周围的小伙伴不禁调侃道,像咱们这样90年生人还没对象,那岂不就算是“空巢老人”了?而这样的定义与强调,似乎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周二早上,和每个稀松平常的上班日一样,睡意没散就起床洗漱吃饭挤公交上班,坐上车打开手机看公众号的文章,突然翻到新周刊的一篇《90后,你的中年危机已经杀到》,写道90后已大有步入中年危机的趋势——职场无所事事,加班加点干着自己不爱的职业怀疑自己的存在价值;生活疲于应付,心里惦念着大千世界,却连自己眼前的生存问题都解决不好;感情无处安身,想要爱情想要婚姻还想要灵魂伴侣,着急相亲却找不到合适的;身体初老乍现,开始患得患失,开始关注养生不敢造作。
这一看吓得我连瞌睡带起床气都没了,赶忙关了界面匆匆忙忙去上班。对照着它所说的症状开始思考自己的处境——工作还只是生计的手段、爱情婚姻还没有丝毫眉目,难道这就要步入“中年危机”了?咋感觉我这青春叛逆期还没过呢?转念一想好像还是有哪个地方不太对劲,想翻回去再细读一番,发现文章已经被删除。
自从新闻中“88年的中年妇女”、赵雷歌里“三十岁未婚眼旁有波纹的女人”、“34岁老来得子”的段子被玩坏之后,“年龄感”这个话题被重新推出。这时候的90后,既不能像80后一样坦然笑谈中年琐碎,又不能像00后一样理直气壮挥洒青春热泪,贴上任何标签都显得有失偏颇,格外尴尬。诚然,90年出生的人现在已经接近30岁是个事实,会折腾但不敢太任性,有不甘也会开始考虑后果。这样的90后,可能开始渐渐变得成熟,应该还不至于要面对“中年危机”这样焦虑的话题。
但为什么90后给大众留下的印象就是如此焦虑?或者说,90后到底做了什么,让大众来评价的时候,会带着这么焦虑的情绪?
想了想,似乎脱不开“早”和“快”二字。
“出名要趁早”,自从张爱玲放下这句话后,90后就成为了最忠实的践行者。从写作的蒋方舟,到唱歌的林妙可,都是从小被关注的焦点。蒋方舟9岁就开始出版散文集,年纪轻轻就任杂志副主编,一直不乏热议。林妙可自从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一夜成名,一举一动也便在聚光灯下被各种放大。“名利双收”早早就有了低龄化的趋势。有这样的榜样在先,家长们自然愿意为自己的孩子能够早日展露头角而各种奔波,乐此不彼,每个时间段都有安排,生怕落下一截。孩子们也在家长的耳濡目染下,马不停蹄地长大着,急急忙忙完成每个阶段的使命,只争朝夕。
“快”字更是显而易见。我们从出生到成长的背景都是“快时代”。所有这个时代里出现的事和物,只要能缩短时间消耗,就能在众多一样的竞争者中完胜。想要找到问题的答案,互联网不会让你多等待一秒,多了便易,但少了摸索带来踏实感;想要得到思念的人的消息,现代通讯手段让你不用经历等待书信的煎熬,自然也体会不到经历过等待的甜蜜;饥饿这种最原始的感觉,在快餐出现之后,也可以在第一时间解决。“即时性”被推崇的今日,人们对“等待”的忍耐性越来越小,导致只要有“等”字一出现,焦虑便随之而生。我们越来越迫不及待地想要获取自己想要的一切,早已忘记有些事情总会避免不了有过程,小到排队,大到获得成功。
《奇葩大会》来分享自己经历的冉高鸣,上场就说自己是“追求生活品质的穷X”,说自己去的廉价健身房像是养鸡场,被高晓松以“在侮辱并不富有的阶层”为由而打断。其实,抛开他在秀场用力过度的措辞不说,我觉着他并无意冒犯任何阶层。一切的尴尬与违和,不过是因为太心急。心急于那些想要的“早和快”,自己的行动却永远赶不上“想要”的无力感。他对自己有着超乎这个年龄阶段的严苛要求,只不过是一个刚毕业的大学生,在校期间就已经可以给家寄钱;在传媒大学就读的时候就已经小有名气,有一小拨自己的粉丝,这就已经能甩开自己的同龄人一大截。但是他还是感觉不安,导致用力过猛。很赞同何炅的评价:“你把一个特别正能量的有抱负的紧迫感,表达成了一个哀怨的慌乱感”。正如我们多数90后所做的一样,差一点忘记,成功,是一个小火慢炖的过程,需要积累、需要沉淀。
我们太急于成长,这些,大概是我们被冠以焦虑评价的原因。但所谓的“中年危机”呢,应该还不至于。
对于职业,90后有更多的想法和选择,“金饭碗”和“铁饭碗”依旧充满吸引力,但已经不是唯一的出路,择业不分高低贵贱,只要专而精就能赢得尊重。创业的方式也是五花八门,有时候连流浪有时候也充满商机。“不务正业”只要发挥得别致,同样能够创造惊喜。而作为职场新人,有的从事着一开始选择的职业,个别小有成就,大多数人还在历练提升的阶段;有的可能换过工作几次工作,还有跳槽的打算,职业规划还是一个有待探索的事情。有人的主业可能不是自己的兴趣,所以更努力地想要用工作八小时和睡觉八小时以外的八小时创造价值,挤给自己副业或者兴趣,以便创造价值或者情绪价值。
对于感情,爱情和婚姻已不再是一项到了年纪就需要完成的任务,“同床异梦”是一件比“茕茕孑立”更可怕的事情。单身的90后,更愿意在独自等待的过程中,塑造更美更好的自己合适”也不再是简单的条件搭配,有没有共同的话题,有没有相同的兴趣,成为了更重要的择偶标准。结婚生子,是适合的年纪做着适合的事情,而不是单纯追赶最佳生育年龄。
我们是不能像以前一样熬夜熬到天亮,K歌K到不睡,只不过是因为我们开始明白什么年纪,就该着什么样的迷,该有什么样的激情热血,该干什么样的事情。
这样的90后,愿你们能继续慢慢成长。时光确实是一把小刻刀,但是怎么用,完全在于自己——是要刻画眼角心里的皱纹,还是镌刻你自己更细致、更独一无二的人生,全部看你刀法是甘于平庸,还是有无独到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