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开始前,想问大家一些问题,你觉得躺平可耻吗?是毒鸡汤吗?“躺平”和“内卷”,你会选择哪个呢?
1.
不得不说,互联网经常会产生很多新词,“快乐星球”还没搞明白是什么,“内卷”又出来了,现在又有了“躺平”,明明还是个年轻人,感觉冲浪的速度似乎有点落后了......
于是昨天搬砖结束后,去认真的“学习”补充相关知识,看边觉得,有点儿意思。
昨天,在自媒体各大平台去搜索了关于“躺平”,出来无数话题,主要看的还是微博平台,很多人发表着自己的观点。比如最火的是清华教授称“躺平态度极不负责”,前半句大家可以接受,后面紧跟着的是“对不起父母,还对不起努力工作的纳税人”。
于是,很多人纷纷拿起语言的利剑,奋起反抗,言辞之激烈大家可以去感受一下。
其实,我看完了清华教授全部的发言后,虽然依旧对“内卷”无感,但又觉得教授说的,有点像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的一个组成部分——“适者生存”,即认为自然选择使那些较不适应环境的个体淘汰,最能适应环境的个体得以保存和繁荣。
2.
就像我们上学需要考试之中考高考,工作会有绩效之kpi,销售指标等等。
作为学校,通过各种考试进行筛选,这让我想起了马太效应,“好的愈好”,当然,实际情况并没有这么过于两极化,只是由于环境和资源的差异,确实会产生高低之分,也会让人不自觉的在当下的环境中沉沦。
不是还有一句话说的,“既然改变不了环境,那就改变自己”。所以,我倒觉得是谋事在人成事在天,端看自己的选择。
至于工作中的KPI、末位淘汰,作为打工人,我是无感的。但是站在公司的角度,花钱请你是让你办事儿的,既然达不到要求,或者绩效在末尾,于企业来说,也是适者生存,优胜劣汰。理解是可以理解,毕竟都是为了利益最大化嘛。
但是呢,社会中的工作环境,996、007,让很多人成为了赚钱的机器,没有了生活,很多时候,那点儿工资还不够生病的一次医疗费。
同时,高房价、生育成本、教育成本、贫富差距越来越大、阶级固化等等,让年轻人觉得,未来看不到希望,所以有了“躺平”一说。
3.
但是“躺平”呢,我查了一下含义,其实是指放弃拼命工作攒钱焦虑伤身的生活,主动低欲望生活的一种生活哲学。看起来有点儿像前几年的“丧文化”和“佛系文化”。
躺平不是等于不努力,而是每个人根据自身情况,做出的不同生活方式的选择。用网友们的话说,就是做一个平凡而普通的人,过平淡、简单、低欲望的生活。
这让我想起之前看过的一本书,《低欲望社会:“丧失大志时代”的新·国富论》,当时看到就觉得很可惜,竟然在书籍出版后十多年才看到,感叹于信息差以外,更觉得中国很有可能会面临或者正在面临类似的问题。
低欲望社会有这样几个特征:年轻人不愿意背负风险;少子化、人口超高龄化;丧失物欲、成功欲等。
而大前研一认为,造成日本低欲望社会现象的主要因素,是需求升级与理念升华。
如大家熟知的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最基础的生理和安全,即生存;其次是社交和尊重,即归属,最后是自我实现,即成长。
所以,在大前研一看来,那时候的当代年轻人对于工作的热衷度不高,是因为工作对他们而言只是维持收入的工具,而年轻人更在意属于自己的私人时间。同时他们的主流想法除了进公司也不想出人头地,更将结婚视为重荷,将买房贷款视为一生被套牢。
4.
另外,还看过一本日本的书——《无缘社会》,里面也提到过年富力强的“家里蹲”,但是讲述的是35岁左右的中年人,一旦被辞退,然后高不成低不就,而作为家里的顶梁柱,一旦收入暂停,对于家庭的影响可想而知。
反观中国,我是觉得目前的现状,和日本很像。大家都不愿意结婚,结了婚也不生育,人口老龄化问题加剧,年轻人进入低欲望生活,中年人的职业危机等等,看起来是不是有点儿焦虑?确实有点儿。
所以,这也是年轻人的“看不到希望”,且焦虑的产生,主要还是来自于对未来的不安。而“躺平”似乎可以当做是短暂的精神与生理上的休息。
尤其是在“内卷”盛行的情况下,“躺平”似乎也是一种自我疗愈,或者说是舒缓焦虑与压力。正如一句歌词唱的,“整理好心情再出发”。
就像网友说,努力学习、认真工作、良性竞争不叫内卷,抵制996、拒绝职场PUA、到点下班也不叫躺平,这只是正常人想好好生活,不想猝死。
为什么没有过多提到“内卷”呢?因为一想起这个词,就有一种压抑的感觉,给我的感觉就是内卷=恶性竞争。如果能够公平公正,我想,没有人会不努力奋斗拼搏,想必是对其失望了,然后进入无欲无求的——随便、都行、无所谓心态。
但是呢,也不必如此失望,反而要有自己的目标和追求,人也就这一辈子,头顶的天都是一样的,你可以失败,但是不能自甘平庸。
做好你觉得应该做的、想做的事情,结果由你自己评定,不活在他人的眼光和期待中,做好自己。
没有哪一种生活或者人生,是错误的。每个人有决定自己生活方式的权利,自己选择、自己负责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