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经历的事情,一场培训结束,自认为自己倾尽全力去准备和实施,然而培训结束后,马上收到客户反馈说我的培训很烂。
如果是之前,我肯定会陷入深深的自我怀疑,甚至怀疑自己是否适合继续培训这份工作?或者陷入一种很委屈的情绪中,觉得这个世界都和自己过不去。
然而经过这么多年的成长,我明白对于一件事情除了外部评价还有内部评价。经过仔细的复盘培训,从课程内容来看,已经是我能力的极限,从课程现场来看,大量培训方式交替使用也已经是我的极限,所以自我评价这次培训无论是态度还是行为还算是正常进行。当然如果再有机会做第二次或者第三次,一定会比这一次更好。
试想,如果我因为客户的评价不好而影响了自己的心情,让自己怀疑自己的能力,从而陷入深深的痛苦让自己无心成长,那么将来的损失岂不更大。(事后经过了解这个客户和我公司过去有过节,这次借着我的培训发作了一下,话说“欲加之罪何患无辞”。)
你在生活中有没有因为别人说你不好而让自己开始自我怀疑呢?
你评价自己是根据自我的认知还是别人对你的认知?
使用外部评价体系的人,对别人的评价特别在乎,甚至会内化别人对自己的评价,认为自己就是这样的。这样的人他们在做事情时,首先考虑的,也是别人怎么看、怎么认为。他们做事情的动力,常是为了博取别人的认可、金钱等,这可以称为“外部动机”。
使用内部评价体系的人,对别人的评价不大在乎,他们做事情的动力,是来自于自己的内心,这可以成为“内部动机。”
在《成功:我们如何达成目标》一书中,作者将人分为表现型人格和进取型人格。
表现型人格:更关注当前的表现,常常因为害怕表现不好而直接放弃。
进取型人格:更关注将来的结果,所以当前表现不佳并不影响他们继续努力。
表现型人格的人对于外部评价是非常敏感的,而进取型人格的人大多是使用内部评价体系的。
一个人想要获得成长,要让自己成为进取型人格的人,尽量规避成为表现型人格的人。
这就需要我们在面对外部评价时,有一个客观的态度。要能够区分开“我”和“我的”这两个之间的区别。
别人之所以对我们做出评价,是因为他们看到了我们的行为,听到了我们的观点,感受到了我们的态度,见识到了我们的能力。
这时候我们就要明白:他人对我们的评价,本质上是在说“我的”不足,而不是“我”不好。
但我们常常错把别人对我们行为/观点/态度/能力的评价,当作人身攻击:
“你做的这个培训太烂了。”
“你是来做培训的,又不是来走秀,干嘛每天要换这么多套衣服。”
“你们女人的逻辑思维都很一般,所以你做的培训逻辑上都很有问题。”
“你每天四点起床,睡觉能够么,一个女人睡不好觉很容易老的。”
......
正常状态下,我们听到这些话的第一反应就是自我防卫,马上就会反驳说:“你才烂呢!”或者是自我怀疑:“我这样的逻辑能力能让我实现成为优秀培训师的梦想么?”……
如果是这样的反应,那就算成功的掉进坑里,以后也很难真正有进步了。
这时候要马上启用元认知能力(对我们自己思考方式的思考):
对方这么说是觉得我的什么地方需要改进?
对方这么说的目的是什么?
对方的评价客观吗?是否对我有帮助?
如果有帮助,我接下来要怎么做?
当我们把思维方式调整为内部评价体系,成为进取型的人格,那么我们就可以获得成长。
成长就是不断意识到“我的”某些方面需要不断升级,而他人对“我的”的评价,正是我们能够从不同角度获得启发和成长的契机。
进而,如果现在做得不好,那就大方地承认:我现在做得不好,不代表我将来就做不好,如果我将来竟然能做得很好,那就太棒了,不是吗?
如果别人的评价真的对你非常重要,那些评价伤害到你,你痛苦或者放弃,只会让别人对你的评价就此定格。
我们要做的就是通过更多的行动不断升级自己,最终通过实例让别人对我们的评价改变。有一句网络流行语可以说明:今天你看我不起,明天我让你高攀不起。
他人评价重要吗?重要,因为可以让我们看到自身的盲点,让自己有更大的进步空间。
自我评价重要吗?更重要,因为这可以规避外界的干扰,让我们能够专注于自我的成长而不是轻言放弃,从而让自己成为真正想要成为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