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恩格斯对两千多年的历史考察得出结论:“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重大的基本问题,是精神与物质的关系问题。”
人类的认识史,是哲学与科学相辅相成的历史,科学是研究某具体领域的特殊规律,而哲学是研究整个世界的一般规律。自有人类以来,整个世界的一切现象归结起来只有物质与精神两大类,这个“物质”不同于物理学的“物质”,它是一切客观实在的抽象,“精神”则是相对于一切客观实在的一切主观精神的抽象。
物质与精神的关系是哲学必须回答的先决问题,对于这个问题回答的不同,必然得出不同的世界观与方法论。
物质与精神的关系包括两个相互联系的方面:
第一方面是精神与物质的主次关系,形成唯心论与唯物论的对立,这种哲学对立是阶级对立的主观反映,它服务于阶级间的客观利益。有些人要么不懂要么恶意歪曲,他们说:唯物论就是追求物质享受,唯心论就是追求高尚理想。这里必须澄清一点,唯物论并不否认人的主观能动性,而是将这种主观能动性建立在尊重科学、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之上,否则就会出现“好心办坏事”“事与愿违”等情况,所以说:承认物质世界的客观规律,是为了真正地发挥主观能动作用,两者并不矛盾。
那为什么在这个科学发达的如今,唯心论还经久不衰,甚至有些科学素养很高的学者也宣扬唯心论呢? 这首先是维护利益的缘故,所有反动阶级必须要利用唯心论来禁锢民众思想,巩固其统治地位。
第二方面是精神能否正确认识物质,这个问题的回答形成了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对立。这个问题从属于唯心与唯物的问题。
可知论的基本观点是承认物质与精神的同一性,即精神是物质世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从自然界最早出现的无机物的简单反映运动,演化到生物细胞的本能反射运动,再到脊椎动物的条件反射运动,最后进化出人脑的意识。人通过不断地实践,条件反射不断复杂化,从感觉刺激的第一信号系统演化出语言刺激的第二信号系统,从感性认识演化到理性认识,逐渐从被动适应转向主动创造,形成主观精神,这精神、意识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并能反作用于客观世界。
而不可知论是一种极端谬误的“理论”,正如恩格斯所指出的,如果把不可知论应用于生活实践,就会弄到动物学家不知道狗是不是有四条腿,数学家不知道三角形是不是有三条边,就会使人陷入到绝望的境地。
毋庸置疑,我们踩在这大地上的踏实感,正是因为世界有着自己的客观规律,每个人都可以感觉它、思考它、掌握它,这是对于每个人唯一的公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