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读完了五百多万字的《大秦帝国》,感触颇深,有很多随想一直积攒到现在。
夸张一点说,基本上已经改变了我的历史观。记得中学学历史的时候,教材上写的都是秦帝国焚书坑儒、严刑酷吏、压榨广大劳苦人民、征集百万平民修长城建阿房宫建秦始皇帝陵,华夏大地一片哀怨,最终触发了以陈胜吴广为代表的农民起义,以项羽刘邦为代表的正义之师救劳苦大众于水火之中……
读完此书后,无可争议,秦帝国统一后确实做了一些有违平民利益的事情,如征集百万劳力修长城修秦皇陵修驰道,但是由此带来的正面意义远大于负面意义。否则,怎么会有矗立两千年之久的为后世所称颂被世界公认的世界奇迹——秦长城。修驰道,和现代的修铁路高速公路的意义一样重要,否则怎能做到南北东西财货通达,怎能做到将中央的意志快速传达到华夏大地!
因此,我们需要客观公正的评判历史,历史不存在正义和非正义,不存在好与坏,历史就是历史!
再来回忆下书中的人物吧,首先商鞅。商鞅之所以能成为书本中的历史人物,之所以能被作为变法典型为世人所知,与其所处的环境不无关系。首先,客观环境,秦国疲弱居华夏一隅,土地不断被魏楚等蚕食,此时出现了以为明君——秦孝公,立志振兴秦国,所以才会有求贤若渴的需求,此时商鞅走进了秦国,作为法家代表宣扬变法强国。明君加能臣,必能创造一段新的历史,秦帝国的强盛也就注定了。
第二,是张仪。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张仪的结局确实是完美,功成身退,安享晚年,不可不谓明智之举,一个字“完美”。作为同门师兄弟,苏秦原本前往秦国求一立身施展才华,张仪最不屑的恰是秦国,从未将秦国作为自己的目标。历史就这么开了一个大大的玩笑,阴差阳错,张仪成为秦国丞相,苏秦成为六国丞相,为合纵抗秦而奔走。虽然,苏秦张仪是战场上的对手,但并不妨碍同门之谊,私下也会有把酒问天彻夜长谈。可惜的是,正要施展才华在齐国变法维新之际,苏秦被行刺身亡,齐国的变法也就半途而废,悲哉~
第三,是白起,秦昭襄王时期的大将。白起,崛起于秦惠王末期,成名于秦昭襄王,最为著名的就是一手指挥了秦赵长平大战,最终大败赵军,使得秦赵均衡之势被打破,从此再也没有一个可以抵挡秦国的战国。当然,历史总不会那么完美,迫于秦国当权者压力,最终坑杀了被俘的二十万赵军,为白起的人生杀伤一点污迹。即使这样一个完美从无战败的战国大将,结局却是悲惨,被亲王赐死,终结了雄伟的一生。
第四,是赵武灵王。赵武灵王,算得是赵国历史上的一代明君,力主变革军政,带领赵军一举肃清北部胡患,廓清边疆,赵国进入了一段辉煌时期。但是,伟人的结局往往是悲惨,赵武灵王戎马一生,竟然被军事政变饿死于沙丘宫,悲哉。
第五,是吕不韦。记得中学教材或其它历史书包括电视剧对吕不韦的评价是完全负面的,但是此书中,看到的是一个为国不辞辛苦主张宽政为民的好丞相,经商大家,从政大家,当然结局也是那样的悲惨。其为后世留下了一部传世名著——《吕氏春秋》。
第六,是李斯。前半生,一代能臣,为秦帝国统一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官至丞相,所谓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但是,王贲的一句“李斯私心太重”成为了转折点,后期的李斯成为了让秦帝国加速灭亡的直接助推剂,与赵高一起串改皇帝遗嘱,杀扶苏,立胡亥,杀蒙恬蒙毅,直接造成了秦帝国的权力真空。此人,不可谓不复杂,虽然最终幡然醒悟忏悔自己,但是为时晚矣,被自己的选择所杀死,而且是诛三族,悲哉!
第七,是一大撮,秦孝公,廉颇,信陵君,平原君,春申君,孟尝君,蒙骜,王翦,李牧,赵括,司马错,樗里疾,杨佗,等等等。
总之,秦帝国统一天下与公元前221年,灭于公元前207年,前后也就13年,时间之短让人唏嘘。这充分证明了,封建制度的极其脆弱性,一旦出现权力真空,将是灾难性的,一世英名的大秦皇帝嬴政,晚年的自以为是,自以为上天会给予无数次机会,一个小小的失误,让大秦帝国这颗星辰瞬间陨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