腊月二十三,小年。
其实,在江南,小年到底是哪一天,还是有争议的:
有的地方,腊月二十三;有的地方,腊月二十四;还有的地方,比如无锡和上海,把除夕的前一天、腊月二十九称为小年;更有甚至,比如南京,有些人把小年定义为正月十五——没错,元宵节,也是小年。
说这么多,你可能已经晕了。没事,这本来也没啥重要的;重要的是,小年,吃啥?
江南一带,多吃春卷。
在北方,春卷最常见的就是豆沙馅。到了江南,馅料种类之丰富,让你恨不能去做个“扩胃术”:韭黄馅春卷是超市里的最基本配置,其他的“素春卷”有豆干、香菇、白菜、韭菜、木耳、绿豆芽、萝卜、莴笋、粉丝、卷心菜……荤的,有猪肉末、鸡丝、鸭丝、鸡蛋、鲈鱼、虾仁……
真真春卷一张皮,包治百味。
说到春卷皮,你若看到路边阿婆那魔术般的摊皮手法,定会目瞪口呆——着实是一种视觉享受!
在江南,大大小小的菜场巷子里,时常隐藏着一人一炉。
那人,是毫不起眼的阿姨阿婆,黯淡的衣着,平平的长相,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是手:粗大,上面多布着皴裂的口子,然而极其灵活,小小面团在手心里揉捏弹跳,浑然天成;
那炉,是一个矮矮的圆柱状铁炉,上面封一块小小的圆形钢板,日久天长,钢板中心被磨得锃亮,倒成了黑乎乎的炉子上最精致的所在。
说到精致,在粗夯的蜂窝煤热烘烘的火力助攻下,再精致不过的还是那一张张白白嫩嫩、娇娇柔柔的春卷皮了。
阿婆手心里捏着活好的面团,弹性十足,远远地冲炉面一甩,面团飞速贴上钢板的脸。
这时,你若是个细心人,能发现阿婆的手腕微不可查地暗中转了转——那其实是画了一个圆。随着这个圆的闭合,一张薄如蝉翼、吹弹可破的春卷皮,已经得意地跃然炉上……
新出炉的春卷皮是最最好吃的,柔软、劲道、弹牙。
这样的春卷皮拿来包馅,任凭鱼、肉、菜,任凭多大牌的山珍海味,我觉得都是顶顶浪费的。因为最后都难逃“下油锅”的命运——如此鲜活有个性的春卷皮,滚油里炸到金黄酥脆,再Q弹的口感也泯然众人矣。
再好的春卷皮,油炸之后也失去了个性。
这样的春卷皮,最适合原汁原味、直接下肚的。
吃了薄薄的三五张之后,重头戏来了:烤鸭皮,甚至是菜市场直接买来的烤鸭,斩好切段,两三张春卷皮叠放,中间细细涂上甜面酱,夹上几片鸭皮、鸭肉段,随意一卷,经济实惠的平民版“全聚德”来了,您尝尝?
再不然,炒一盘京酱肉丝,或者去熟食摊称一斤酱牛肉,剥几根小香葱细细切丝,酱、葱、肉,三合一卷饼,迷你是迷你了点,但味道真个销魂!
再再不然,您若如我一般“懒”字当头,那就索性几张春卷皮涂上甜面酱,再认真地撒上一把青的、白的、黄的小葱丝,从头到尾稍稍一卷,细如美人的纤纤玉指……且慢,这不是诗情画意的时候……再对折,揉成小小的一团,塞入口中。
葱的清新、酱的咸鲜、饼的Q弹,搅动舌尖,挑动味蕾,好一场灵魂交响曲!
美人在骨不在皮。然而江南的春卷皮,恰恰推翻了这点:美人在骨,更在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