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在当今互联网信息爆炸,趋势巨变的年代。很多时候时不待人,错过了便就错过了。
但在信息高速处理的今天,我们就必须顺应且习惯高速的运行模式吗?I4的处理器一定要跑满足I5标准的游戏吗?
有的时候真的挺羡慕在福尔摩斯的小说中,对于他处理信息的那段描述,大脑中储存空间有限,就像楼阁卧室,我们要有布置的能力,要知道需要补充哪些物件,而哪些物件在这个空间里只是占用空间而没有价值,要及时的处理掉。(大概这意思)
其实现实中也是如此,当接受资讯的频率多过处理信息的能力的时候就会发生超载的现象,信息错乱而造成的往往不只是像计算机因信息过载而把CPU烧坏那么简单。
常人如何分辨信息?
首先提及信息自然会存在输出和输入两个部分,而信息的传递必然就会涉及到信息的输出源头俗称信息源,对其信任度的评估往往有以下几种途径:官方媒体、新闻媒体、社交网络大咖、某类专家、可信任的人
而信息源的还原也无非在于说:
“客观存在的事实是什么”、“有哪些事实数据能够佐证”、“且依据是否足以支撑推断”
就拿美国的防疫措施而言,一直以来的争论都在于说东方对于口罩的重视和西方对于口罩的忽视。但好玩的却是,同样发出措施建议的人都是医学界屈指可数的专家。
对于病毒的阻隔或是病毒活性研究和日常传播的可靠性,我们似乎都没有他们来的权威。但是我能够认同的是对于正确佩戴和摘口罩、正确处理口罩、对于医护人员防护优先、国家战略资源利用配置的视角。
就好比说美国CDC发布的要求做到勤洗手、保持社交距离等10条防疫手册也可以一定程度的缓冲确诊病例,虽说客观传播角度而言一定没有阻隔来的彻底。
况且大多数的美国家庭连这些都无法做到,就像前段时间知乎上有大V调侃,过不了两个月美国就会迎来疫情的拐点,因为传播已经覆盖了整个美国疆域。
一直在说的大家不信谣,不传谣。这便是原则,理性看待信息本身,可以交流但不做观点的搬运工,因为你也不知道按照逐个传播者的理解加工,最终会以怎样的方式呈现出来。
不要迷信于权威,适时适度的以自己对情况的认知做出反应,也不失为良计。
掌握多信息渠道,拼凑的未必就是真相全局,但我们可以通过不同视角的观点,根据所获取的客观数据进行相对完整的审视。
信息发生交互的过程就是就已经形成了所谓的价值。然而很多时候会发生信息劫持的现象,经过媒体对热点的引导设计或是传递者对于原文内容加注了自己的理解之后误导了信息接收者,这些都时常发生。
最后信息一直会某种形态存续,但是对于信息本身的利用,能够保持相对中立的态度,善用信息。也让更多人能够不被主观引导的内容而误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