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9.4
乱波宜静,死水需活
无论修行还是工作和生活,都需要调心,把心境调整到一个适度的状态。何为适度?不紧不松,气定神闲,凡事有条不紊地进行,既不慌乱,也不沉寂枯萎。
头绪太多忙不过来,就会慌乱,需要精简所做的内容,宁可少做一些事儿,也要保证质量,更要保证自己能够充分休息,不可透支精力和健康。
反过来,如果整天无所事事,混吃等死一般,就是沉寂枯萎,必须给自己一些有意义的内容,或者学习,或者工作,或者修行,或者培养某种爱好,或者养生,或者发心做公益为大众服务培植福德。
人心如水,人生如江河湖泊乃至大海,运心如流水,莫逐乱波,莫住死水。
有几位已退休的学佛朋友,问我该怎样安顿晚年的修行生活?得闲山人其实和你们差不多,四十二岁以后过的就是类似退休生活,一天二十四小时都归自己支配,在寺院里几乎没人打扰我,大家都了解我的脾气,不欢迎来访。喝茶聊天?从来没这个爱好。
我的生活已经太充实了,没有时间和精力分给杂事。
有人说得闲山人你条件好,咱比不了啊。这真难说,你们有自己的房子,有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大多有自己的车,应该还有不错的积蓄,得闲山人这些都没有,在二〇一二年开始过准退休生活时,得闲山人没有任何积蓄,只有寺院给予的每个月一千元生活费。
当然,寺院里吃、住、水、电都不需要个人支出,所以每个月一千元也基本够用。在得闲山人看来,寺院什么事情都没给我安排,管吃管住每个月还发生活费,这条件已经太好了,几乎是理想状态了。
在我看来呢,这就是佛教和十方信众给予我的修行条件,咱必须珍惜且知恩图报。怎么珍惜?坚持读经与禅修,不断提高自己的定慧水平。怎么知恩图报?写作佛经注解和相关文章,随力宣扬佛法。
佛教给你提供了基本生活,你就应当认真持戒修学,有能力的话则应当宣扬佛法,做法布施。这样想,这样实践的人,才是僧人。
在如今时代,这样想的人并不多,大多数人是这样想的:才四十出头,每个月一千元还要辛辛苦苦注解经论而且没有任何稿费,资助暂时也不会有,也没谁认可,将来你老了咋办?
寺院一定会给你养老吗?不一定。到时候一定会有人照顾你吗?不一定。你生病了一定会有钱住院吗?不一定。
面对这样多的不一定,你该如何选择?大多数有能力的出家人都会选择去创业,充分运用法师的身份,抓紧时间调动资源,筹建自己的寺院,做法人,亲自当家,逐渐成长为方丈,多多收皈依弟子,巩固社会地位,扩大自己的影响力,辛苦经营十几年,妥啦!终于成为了一个小小山大王,名利双收,地位稳固,这辈子没问题了。
得闲山人你怎么看?哈哈,恭喜大德!恭喜大德!以后得闲山人要是没饭吃了,请多多关照哈。
但是,大好青春年华都用来搞社交了,你修行怎么样了呢?佛法教义通达吗?末了面对生死轮回的时候,能够做主吗?
这才是得闲山人考虑的问题,也是出家人本来应该首先要考虑的问题,更是终极问题。
此乃本分事,却被这个波涛汹涌的时代淹没了。
真到了临终时,如何能够生死自在乃至获证解脱?需要两方面的积累:一、解脱见地的积累;二、福慧功德力的积累。
解脱见地如何积累?首先要明心见性,然后逐渐消融分别习气,这样在临终时就能够证入如如法性,或凭借善愿示现往生净土,见性的人能够上品往生。
福慧功德力如何积累?持戒、习定、发慧,在一生当中勤奋修学,自利利他,不断积累福慧资粮。这样即使没有明心见性,也可以凭借福慧功德力而求生净土,或随个人心愿再来人间继续修行。
如果这两方面兼备,妥了,您生死无忧矣。
对于已退休的学佛朋友们来说,明心见性可以努力争取,但未必能够做到。因此必须做两手准备,也就是随时要积聚自己的福慧资粮。
如何积福?在条件允许时,随力布施供养三宝,主要是供养端正的修行人,或救济贫困,或助人为乐,等等。如何积慧?坚持坐禅读经,逐渐开解法义,依法化解烦恼。
如果经济比较困难,怎样积福?要知道,放舍六根对于六尘的贪着,乃是最大的积福。此外,时常定心不乱,也是一种殊胜的福,故修禅也能够积福。
如果在家居士有能力,可不可以弘扬佛法?当然可以,这也是一种福慧双修,但必须充分尊重佛经,必须严谨解读,不可以随意发挥,则功德无量。
不尊重佛经原义,随意发挥甚至曲解,会怎样?有无量过失,甚至有谤法之嫌。
即使没有能力宣扬佛法,大家也可以写读经笔记或感悟之类的文字,放在个人空间里,慢慢积累,同样能够提高自己的智慧,这也是修慧的一种好方法。
总之,无论修行还是工作和生活,都要善于调心。不可让自己陷入混乱,乱波宜静;也不可让自己陷入沉寂枯萎,死水需活。
修行人所做的一切,都应当着眼于自己和大众的解脱,眼前的物质利益不是最重要的,临终生死自在才是你我努力的方向。
学佛人,莫被名利遮住双眼,莫忘失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