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在书页上漫舞,
往事在唇角边飞扬。
书架起通向明天的桥梁,
少年们站在桥头读风景。
谈到读书,人们想当然的与品味、高雅等词相连。有人津津乐道于读书之广博;有人侃侃而谈于读书之颖悟;有人默默沉浸于书中情节;有人手不释卷钟情于读书之宁静;有人追风速读流连于读书之装潢……读书意欲何为?如培根所言追求真理、启迪智慧,抑或如莎翁所言拥有扫除心灵阴霾的阳光、灵魂自由飞翔的翅膀,若非如此,仲尼何以乐而忘忧,五柳先生何以欣然忘食,高尔基何以度过悲苦的人生,爱迪生何以面对辍学的窘境?愚以为读书首要是自我的需求。
时下很流行读书会,一大波人,在特定的时间聚在一起,论书之短长,或静坐倾听一人论书之道,想来,这样的读书首先得有伙伴,想那“布衣暖、菜根香、读书滋味长”之人的形影相吊又何须青灯黄卷、夜不成寐的苦熬呢?你一言我一语,絮叨半日便是读书了,岂不快哉!我想读书会之人必也是苦心经营,网络阅读、电子阅读、碎片化阅读成为主流,甚至沉沦喧嚣世界不读书之风盛行,担心长此以往,国民精神必然褪色,于是夜以继日策划,振臂一挥,率读书人士,来一场说读就读的心灵之旅,其心可嘉!其行可赞!其热情可敬!
诸事发自内心,便会有激情,有创新,行动起来必然方法百样,从这一角度来说自我的需要蕴蓄巨大的力量。2017版《射雕英雄传》在暑期热播,打破了翻拍魔咒,赢得很多围观者的赞许,儿子也是拥趸一枚,只是很不甘心“诸多地方与金庸先生原著有些许差别”,于是再次翻看原著,从前夜十时读至次日凌晨六时,整整读了八个小时,方放下书本,细究电视剧与原著之间的差异。大抵,这就是自我需要的力量,促使一个少年用一整段时间读一整本书,用一整段时间将同一本书读第二遍,用一整段时间研究自己感兴趣的问题:文学作品与影视作品的差异。最终他得出一个结论:还是文学作品有意思。
近日组织“阅享成长”班级读书展示,小白老师“绘制思维导图”读书法,让我更加坚信,自我的需要是职业幸福的泉源。刚上二年级的孩子,读绘本三四十册,人人有绘本集,人人会画故事情节思维导图,这何其珍贵,五十几个孩子,五十几种图示方法,在绘制思维导图的过程中整理自己的阅读思维路线,梳理情节,细分人物,这是一个多么浩大繁芜的工程,恐怕也只有人类可以做到,更难能可贵之处是每一个孩子在绘制思维导图时绝不同于其他孩子,这个过程对每个孩子思维品质的培养、阅读能力的提升大有裨益。而且据小白老师介绍,起初完成质量较高的思维导图,一般情况需要两节课的时间。我赞叹于小白老师的耐心和热爱,赞叹于她游走于学生间的每一天都不厌倦。自我的需求让每一个明天不重复今天的故事。
一个班,我仅代课两个多月,课任老师时常被气得头疼,我想尽办法,屡出奇招,偶尔也会难逃困扰。所幸课前演讲,每每会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当孩子临台开讲之时,其面容净、身直立,肩端平,声清朗,言必恭,听必敬,一系列容止要求贯穿其中,似乎略见成效。但心中仍有惴惴焉难平之气,有实难与过往之学生相较之憾,奈何教育不是万能的。近日学习“读书妙悟”单元,与孩子们读书论道,从孔孟到鲁迅,从培根到林海音,从奥斯特洛夫斯基到白落梅……每个同学课前都会与自己心爱之书相遇五分钟,有一日,一学生竟流连在书中迟迟不愿打开语文书。心驰神往、沉浸其中,大抵就是发自心灵需求的状貌,我心甚慰。班级读书分享活动,十几位同学主动参与,各自确定分享主题,分头准备资料,制作幻灯片。石中玉同学畅游白落梅笔下的“如梦西塘”,“西湖四韵”。杨婷同学讲述渴望上学的情形:我静静地趴在窗台上,看着其他孩子们背着书包来去,他们总会笑着,看起来很开心的样子,像是得到了世间最美的珍宝。
我总是会问妈妈,我什么时候才可以去上学,而妈妈的回答总是千篇一律的,等你再大些的时候。赵瑞同学展示《巴黎圣母院》《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读书笔记,抛出了一个话题:“假如给你三天光明,你想要定格什么画面?”引同学们细想:
高黎明同学的言语让我热泪盈眶
“我想记住父母最年轻美丽的模样。”
王文博:我想和朋友酣畅淋漓的打一场篮球,记住我热爱的篮球,记住我的朋友。
徐坤林:想和爸爸妈妈去看看世界的精彩。
“我想记住各种花的色彩”
“我想记住各种美食的色泽和形状”
同学们七嘴八舌的交流,我也加入:我会定格朝阳升起时,天地万物充满生机的画面,让即使在往后看不到这个世界时依然每天都会有“黎明的感觉”,充满着希望。
有一个小细节值得一提,有同学问赵瑞:“如果让你选择,你想成为哪个书中主人公。”她毫不犹豫地说:“海伦凯勒,我想体验如何在失去听觉与视觉的情况下坚强生活。”……
读书真好,读书让孩子开始思考,读书让孩子开始甄别真善美,读书让孩子开始质疑,读书让孩子开始交流思想……
那节课,这个班的孩子听得很认真,笑得很开怀,说的很真诚,记得很仔细。导引出孩子的内心,我们的教育才真正开始;帮助他成长为自己的模样,我们的教育才初心不改。
然,初三学子,竟有读《三国演义》至凌晨而不眠者,其读书之状想来可见:借着暗光,一侧被角掀起,挡住巡查的宿管老师的视线,读着精彩的文段,不忍放手。政教主任忧心忡忡,不惜全校大会“拨乱反正”:“话说《三国演义》中考就考两三分,知道主要内容就行了,读那有什么用?多做些题。”此心“天地可鉴”,此理“放之四海皆准”,听此言,吾辈诚惶诚恐,哂笑无语。
偶在QQ与一痴迷《王者荣耀》之生谈论读书,不料他在读《猎人笔记》,谈及深入话题,他又泛泛而论,竟全是故事梗概之要,与度娘别无二致。好在,所幸,我与他的聊天,让他知道了《猎人笔记》的故事梗概,第二日,他竟开读此书。原来教育的影响在这样的悄然对话中产生神奇的效应。不知“读那些与中考没有关系的书有什么用?”会带来怎样的教育效应。想那自我需要的火焰被浇灭时的黯然,何时才能重新燃起!
自我的需要不至于让读书成为一件“苦差事”,乐在其中,收获必在其中。读书并非一件急功近利、急于求成之事,更绝非虚张声势、噪一时之名,也许一年半载还真未见得有多少效果,但天长日久,不读书之人必空洞乏味。有趣的灵魂,精神的光彩,必是读书滋养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