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爱敏‖阅读《教育的本质——〈民主与教育〉导读之七
【阅读内容】
第七章 道德教育的真与伪
【阅读摘录】
杜威认为,如果教育是“塑造人们对自然和人类的基本理智及情感倾向的过程”,那么哲学可以作为教育的一般理论。
凭借教育的艺术,哲学有了将哲学的价值纲领影响个人行为的方法;教育则成为哲学的重要分支和具体表现,并成为检验其理论的实验室。
哲学与教育、社会之理想与方法之改造,应该是携手并进的,教育的改造迫切需要对传统哲学体系基本思想的改造。
在认识论领域,民主社会的认识论要超越二元论的局限,就应当用连续的观念代替分离的观念。生物学、生理学的发展和实验方法的发明,击碎了经验主义者、理性主义者、实在主义者、唯心主义者、个人主义者、保守主义者等认识论流派的信徒一直以来的观点,将其信奉的认识论之片面、孤立和凝滞暴露得一览无遗。
民主主义社会的认识论主张保持社会的连续性,认为存在一种方法能使一个经验可以被用来给予另一个经验以指导和意义。
在教育中,该观念体现为学校中获得的知识能够与共同生活的社会环境中所进行的种种活动相联系。
关于道德论,杜威认为对二元论指导下的道德观念进行批判性讨论很有必要。彼时流行的道德观念将活动的过程划分出多个对立因素,如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精神因素和身体因素,目的与手段等。
杜威认为,有目的的行动是经过深思熟虑的,它包含“有意识地预见结局和考虑利弊的心理权衡”两个方面,二者不是孤立的两个领域。
其中,出于兴趣的行动常被人批评为是“只顾个人私利的行为”,也有人说既然人被鼓励忘我工作甚至自我牺牲,那么他也能做没有兴趣的工作。这两种观点都假定自我是一个固定的、孤立的、永恒不变的量,并愤世嫉俗地否定人性的高尚。
杜威认为:“一个人必须对他所做的事情感兴趣,否则他就不会去做。”正如前文所述,自我是通过连续的行动的选择而逐步形成的,而兴趣是自我对某一事物的主动的认同,由于自我认同在连续的活动中不断变化着,对同一事物的兴趣也在随之增减。
因此,教育应该唤醒一个人对他所从事的工作或活动的兴趣,使其能够忍受暂时的挫折,并且在面对和克服困难的过程中寻找兴趣。
归根到底,个人行为的道德特性与社会的特性是统一的,所以衡量学校工作价值的标准就是看学校“被社会精神鼓舞的程度”。学校生活本身应是一种社会生活,提供受教育者参与公共生活的条件,学习和生长就是共同活动的副产品。同时,校内学习应与校外学习相连,教育工作的目的就是促成一个社会优秀成员的生长。学习与道德不能分离,对从生活的一切接触中学习感到兴趣,就是根本的道德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