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学生爱打小报告!
在学校内,尤其是小学,学生的自主判断意识不够完善,学生们还分不清事情的轻重,对班级的“风吹草动”都会事无巨细的报告老师,对于这些问题,老师过多的关注的话,既会分散老师的教学时间,学生看到老师重视,也会过多注意班级的小事情,而分散学习的注意力。
2.家长说有问题不找老师找谁!
学生一旦开始上学,老师和学生接触的时间远远超过家长,在学校内能及时观察到学生动态的也是老师,家长教导孩子有问题找老师是没有错的,当然家长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是不可或缺的,当学生回家后,家长也需要做到询问和了解学生一天得学习状况,对于学生在学校内的“喜和忧”要进行了解,用家长的成人的思维引导孩子进行判断,并进行疏导,这不仅能增加学生和家长的感情,还能帮助孩子建立起自主判断意识。
3.老师每天在学校处理学生的“告状”!
这也许是老师都困惑的问题,每天都是“老师,他碰着我了”、“老师,他借我橡皮不还”、“老师,他上课还画画”等等…
面对这类问题,作为老师万万不可以阻断学生的“告状”行为,因为学生是我们进行班级管理的“眼线”,学生们把问题及时反映给我们,我们能通过学生的眼去了解班级的情况。
那我们要怎么做呢?作为老师我们要先就地解决来“告状”学生的问题。当然小问题要小处理,对于“不故意”行为造成的问题,判断告状学生行为的正错后,进行道歉处理;而大问题就要全班处理,例如故意打架,故意破坏等,对于这类问题,老师要及时进行制止,并对全班进行说明,这类行为都是不好的行为,给全班学生进行警示,以防此类问题的发生。
因此,作为学生要学习判断事情的轻重,家长要引导学生建立判断对错意识,而老师要及时的了解学生的状况并及时制止学生的错误行为。三者缺一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