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八章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
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
无为而无不为。
取天下常以无事,
及其有事,
不足以取天下。
译: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
损:减少
(做学问的人,知识会一天天的增加,学识会一天天的增加,经验会一天天的增加。而追求道的人,他们的学识、学问每天都在减少,他们的经验也在减少。)
而在我们的生活中,我们所做的绝大部分行为都只是“为学”而已。比如说我们可以在心理学的书上看到对一个人心理状态的描述。
比如说:他如果不开心,他不太爱说话,他没有笑容,他不喜欢和别人交流,他喜欢把自己关在屋子里,他有的时候不吃饭,也不按时睡觉。看起来身体状况也很差。在心理学的书籍上,我们会把这种状态定义为抑郁症。而这个抑郁症其实并不是最开始就存在的,而是我们后来人为的给他加上了定义。这个定义可以叫学识,也可以叫学问。
我们在某个老师的课上或者某一篇朋友圈的链接上写着为什么孩子要对家长叛逆呢?为什么孩子不听家长的话呢?为什么孩子的学习成绩不好呢?如何才能让孩子的学习成绩好?家长应该采取什么样的聊天方式?应该采取什么样的奖惩制度?应该以什么样的声音音调来和孩子相处,应该每天为孩子准备些什么食物……有些人透过这些方式得到了他们想要的成果。继而他们把他们认为有效的方式分享出来,写成链接,发到朋友圈,或者做成课程,让别人来学习,我们透过学习或者来阅读这些东西,来得到这些方法,这些方法叫做经验。
孙涛:站在我们想要追求真正的自己,或者说想要追求事物的真相。到底是什么东西藏在我们的心里面,控制着我们的行为,操控着我们的情绪,让我们没有能力去过自己想要的生活,没有办法以自己的想法去过自己的人生。
站在追寻这里真相的角度上来说:知识、学识、经验,其实没那么有用。
经验和时尚有关,适合某一时代的行为,并不意味着在今天仍然行得通。
—— 《 羊皮卷 》
就像羊皮卷中说的,“经验和时尚有关,适合某一时代的行为,并不意味着在今天仍然行得通。”
先举一个比较极端的例子:
在没有打火机、没有火柴、没有天然气的年代。我们需要用火,会用到钻木取火,而钻木取火也有很多技巧,比如我们要选尽量干燥的木柴,我们要在木柴的小坑里垫一点干的稻草,我们要尽量迅速的去转动我们手中的木棒,达到摩擦起热的效果,让火燃起来。这些都是非常有用、非常正确的经验。但是这个经验,放到当今的社会里我们去和谁讲,相信每一个听到这样言论的人都会把我们当成怪物。因为在这个年代,像普通的打火机、防风打火机,好一点的zippo,甚至还有指尖陀螺电子点烟器。取火的方式已经进步不知道多少代了,钻木取火的经验在今天,可以说一文不值,就连野外生存都有不会熄灭的火柴,或者说见空气就会燃烧的酒精块。
那些钻木取火的经验已经过时被淘汰了,他们已经退出了历史与日常生活的舞台。
记得在北京奥运会那一年,群主去北京参加竞选奥运小记者的活动。他拎了一个很大的皮箱,还背了一个背包,他母亲告诉他身上的现金不要只放在一个口袋里,除了放左口袋、放右口袋,还要放到皮箱里一份,放到夹层里一份。这样丢了一份钱,你还有其他的几份,不至于把钱都放到钱包里,当钱包丢了,身上一分钱都没有了。这个经验特别好、特别在理,但对于今天的我们来说,现在谁出门还花现金那?
群主记得曾经把400块现金放在他皮箱的夹层里,已经快一年了,他从来就没有想过去使用它,他甚至已经忘记了400块现金的存在。正是他前一段时间整理皮箱的时候才发现。现在我们谁出门都是一部手机,无论是坐公交坐地铁、打车、逛超市、逛商场买衣服、买鞋、买香水……一切行为只要是跟钱挂钩的,一部手机全部解决。所以在当时看来那么正确的经验,已经不知不觉被我们现在的时代所淘汰了。
我们在生活中经历的种种困惑、迷茫、痛苦,很多是来自于已经不再符合这个时代的经验或者是认知。比如说,我们以前都说爱一人在一起就要一辈子,可现实往往是很残酷的。很多时候,我们和心爱的人分开,并不是因为不再爱了。
是由于很多不可抗力因素,例如家庭、经济、三观……这样的情况其实还好,毕竟那份爱还在,更令我们痛苦、心碎、绝望的是,不知道为什么两个相爱的人,有一天,忽然四目相望而没有从前的电流了,从前的激情没有了,从前只要眼神交接,哪怕只是手指轻轻碰一下,就浑身起鸡皮疙瘩。而那种美妙感觉的消逝和变迁,是我们没有办法控制的。
群主讲这段话,不是对爱情或者感情的抨击。如果大家有一直在听他的分享,其实从他的字里行间,大家应该能感觉到他是一个很浪漫的人,他很推崇这种生活中的浪漫。而他说的这段话其实是想告诉大家,“我们还活在那个,爱了就会永远在一起,在一起了,就是一辈子的美妙童话里。”而无法自拔。那个世界,很美很美。但它只是我们的一厢情愿,只是我们的认知而已。
孙涛:是因为我们还活在那样的世界里,所以当我们和心爱的人,由于物质条件、感觉的消失,而分开的时候。我们没有办法去理解发生的一切,没有办法去面对。其实原因很简单,就是因为不爱了,就是因为没有感觉了,就是因为那些美好消逝了,对方不喜欢这样的生活,需要重新找一个人来获取那些美好,且让他/她幸福的又欣慰的感觉。
由于我们仍然活在那个童话般的世界里,一切的痛苦绝望心碎全都向我们袭来。他/她是不是爱上别人了?他/她是不是出轨了?他/她是不是有什么难言之隐?……各种分析,各种定义,各种心理学,各种课程,乱七八糟、铺天盖地、把我们砸懵了。而事实很简单,为什么要离开呢?因为不爱了,或者说没那么爱了,更彻底的说是不足以支撑在一起了。
所以老子说“为道日损”。
(真正“道”的地方是每天都在损失、减少着我们的学问,我们的学识,我们的经验,我们的认知。)
因为“道”是一切的源头,在源头的世界里,没有那么多限制,它只是干干净净、清清白白、简简单单的源头,它只是这一切最开始的样子。
“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
(不断的减少,减少,再减少,最终会到达那个无为的地方,会到达源头的地方。仿佛什么都不需要做,但却无所不能,这种威力难以言表。)
我们会发现,在我们的历史长河中,有太多脍炙人口的作品。而这些作品的共性,却是他们的作者当时都处在一个极其匮乏,极其困窘,极其窘迫的境遇里。这就是为什么说,淤泥中可以开出生命的花,是因为它一切的美好,一切对于美好的认知都破碎了,“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之地。
举个例子分享给大家,它是一首诗。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宋·陆游
僵卧孤村不自哀,
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
铁马冰河入梦来。
“僵卧”、“孤村”、“风吹雨”,无一不是描写当时环境的恶劣,当时境遇之窘迫。在这样窘迫的境遇里打碎了之前对于那么美好的向往。所以他可以讲出这句“铁马冰河入梦来。”
“取天下常以无事”
无事:无为。
(我们用无为,才能取得我们的天下。)
这个天下就是我们每一个人的小世界,我们的世界里可能有父母。有我们的亲戚,有朋友,有老师,有敌人,有同事,有老板等等,这些人构成了我们的小世界。以无为可以让我们的世界运转的很流畅,很自然。很舒服。
“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如果是以有为,有事的角度,不足以很好的治理天下。)
不足以很好的去运转我们自己的小世界,不足以处理好我们和每一个人的关系。
2020年3月13日
分享者:孙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