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直在整理赵国的历史,赵国是战国时期具有与秦国同一梯队实力的唯一一个国家,而且故事也相对较多,所以整理的时间还是比较长的。
本篇文章的行文结构:
一、赵国的由来(建国前)
二、赵国的关键发展点(建国后)
三、总结赵国灭亡的原因是什么
四、从赵国的历史中我学到了什么
一、赵国诞生前的关键事迹
在我查找和学习赵国是怎么来的时候,意外的发现原来赵国和秦国是属于同宗同姓,也就是说他们是来自同一个祖宗,所以不得不感慨,战国最著名的长平之战,原来是自家人打自家人。
出于好奇心,好不容易把两个国家的族谱都挖了出来,并且用思维导图做了一下总结,果不其然,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爷爷”叫蜚廉。
蜚廉是谁?他就是当初商朝末年商纣王下面的一位战将。蜚廉有两个儿子,长子叫恶来,次子叫季胜,在几百年后,诞生了秦国和赵国。
在赵国的造父时期,当时辅助周朝,由于当时协助周穆王平定了徐国徐偃王的叛乱有功,周穆王赏赐赵城给造父,为了光宗耀祖,从此改为赵姓,造父也是赵氏的始祖。
过了几代人,由于嫌弃周朝君主的昏庸无能,在赵氏的赵叔带时期,就从侍奉周朝改为投靠到侍奉晋国。所以从这个时期开始,赵氏就变为了晋国之下的一个贵族。
又过了几代人,到了赵盾的时期,正式当上了晋国六卿中最高的权位。此时的赵氏在晋国里面可谓是呼风唤雨,位高权重。
可是树大招风,也容易出事,此时著名的故事《赵氏孤儿》就诞生了。
赵盾有个儿子叫赵朔,赵朔娶了晋成公的女儿--庄姬,也就是晋国国君的女儿,他们生了一子,叫赵武。由于赵朔死得早,庄姬耐不住寂寞,就跟赵朔的叔叔发生了关系。由于这个是耻辱,赵朔的另外两个叔叔就把通奸的这个叔叔给杀了。
庄姬当然是非常怨恨,为什么把我的“男人”杀了。于是在筹备后,等到时机到了,就向君王报告,说赵氏准备要谋反了。再然后,赵氏基本招灭门。
幸好的是,赵武在这个事件中,在庄姬的保护下生存了下来,这就是著名的《赵氏孤儿》,赵武。
在赵武的后代中,有连续的两代分别叫赵鞅和赵毋恤,这两代合起来叫“简襄之烈”,在他们两代人的带领下,为未来赵国的建立奠定了厚实的基础。
直到后代的叫赵烈侯--赵籍的时期,在晋阳之战后,韩赵魏灭智氏,赵国正式成立。
二、赵国建国后经历了什么
在赵国建国以后,主要关键的有四个君王:赵武灵王、赵惠文王、赵孝成王、赵王迁。
赵国突然转为强大,跟赵武灵王有直接关系。在赵武灵王时期,在赵国推行一个历史上很有名的变法,叫胡服骑射。
在中原王朝把少数民族都视为异类的时候,赵武灵王敢于打破这种传统的观念,当时推行也是遇到很多阻力。但在力排众议并收拾一批人之后,变法才得以实施。
胡服骑射其本质就是一种军事改革,由于当时赵国的发展一直是和少数民族打过来的,中原的战车和铠甲,并不大实用于北方,在与游牧民族的斗争中始终没有优势。于是在服饰上改穿胡人的衣服,弃用战车,改练骑兵,从而变得更加的实用。
胡服骑射还有另一种作用,就是消除了与边境上游牧民族的心理隔阂和民族隔阂,所以当时在军队里甚至有许多少数民族的人过来投靠。
在变法作用下,赵国的军事实力大大增加,一下子跃升到了可以与秦国相庭抗礼的国家。变法后的赵国,灭了中山国,使赵国连成了一片国土;北击匈奴,开拓疆土千里,覆盖到了秦国的北边,严重威胁到秦国。
赵武灵王做事有魄力,胆子大,还曾化装成使者出访秦国考察地形。为人谦虚,得了“王”名却主动摘下。
可惜的是赵武灵王一世英名,有善始,却无善终。壮年退位扶赵何,终年却被饿死在沙丘。但历史还是给予他很高的评价。
接下来就是赵惠文王赵何的故事了。在赵何继位期间,有三件主要的事情:完璧归赵,渑池相会,阙与之战。
完璧归赵的时候,赵国挖到了一个人才--蔺相如。而完璧归赵讲的是秦国想要赵国的这块和氏璧,愿出15座城换璧,但赵国深知这是个圈套,于是相互斗智斗勇的一个故事。
渑池相会主要讲的是秦赵两个国君约在一起喝喝茶吹吹水,秦昭襄王本想用一种婉约的形式羞辱一下赵惠文王,结果都被蔺相如破之的故事。
两个虽然都是一个无理取闹的故事,但却是两个国家之间的隐实力的较量。也正因为这两个故事,才有了廉颇向蔺相如负荆请罪的故事。
而阙与之战的发生背景,是因为秦赵两个互相换一块地,结果赵国爽约不给了,秦国发兵教训一下赵国。
而在这场战役中,赵国挖掘出了一位名将--赵奢。赵奢用计,漂亮的打了一场完胜秦国的战,并且从这场战役之后,秦国与赵国平起平坐,秦国再也不敢怠慢赵国。
再接下来就进入了赵孝成王赵丹的年代。在这个期间,赵国主要面临的是两场战役:长平之战、邯郸之战。
惹起长平之战的原因是因为秦国当时辛辛苦苦的攻打韩国,本来上党郡唾手可得,可是上党郡的郡守跑去投降赵国,赵国竟然还接纳了,你说秦国气不气?
由此产生了战国时期最著名、规模最大、死伤最多、也是历史标志性的战役,长平之战。
起初秦赵两个打的不分上下,谁也无法得到对方的一点便宜。可是秦国很聪明,打得过就打,打不过就用反间计,结果赵国中招,并换下了廉颇,改用赵括。赵括,很出名,有一个成语正是形容他--纸上谈兵。
换下的结果大家都知道,赵国的大败,并且在一战中,赵国死了45万的新力军,这一仗把赵国打回到了解放前。
临阵换将是造成这场战役失败的一方面原因,而另外一方面原因则是因为农业问题。
因为在赵武灵王胡服骑射的变革中,仅仅只是解决了军事力量的问题,并没有从耕种上解决粮食的问题,所以赵国在遇到这种长时间的拉锯战的时候,短板就显现出来了,底气明显不足。
战败后,赵国为了喘口气,就割地求和。白起主张乘胜追击,直接灭赵,可惜此时的秦国反而中了赵国的反间计,离间白起和范雎,秦王最终选择要地而放弃继续攻打。
而赵国背信弃义,说是割地求和,结果不割了,不给了,秦王又恼怒了,再一次的举兵过来讨伐赵国,赵国面临邯郸生死保卫战。
这个时候战国四大君子平原君赵胜站了出来,提出请求魏国和楚国支援的救赵计划。
在请求魏国的时候,因为平原君赵胜的老婆是魏国信陵君魏无忌的姐姐,所以求救很快达成,但由于怕魏国派过去的将领不主张打秦的话,支援还是失败的,所以又引申出了一个广为流传的故事,信陵君窃符救赵。
在请求楚国的时候,本想带着20个门客赴楚,可是19个还差一个怎么都凑不齐,这时候,又引申出了一个成语,毛遂自荐,毛遂自告奋勇的报名,并且由于毛遂的协助,楚国真的答应了援救赵国,并由春申君黄歇带兵。
在两国救赵打秦时,赵胜重新整理了军队:父子都在的,父亲回家;哥弟都在的,哥哥回家;独生子的,都回家。经过这么一精简,整个队伍变成了精锐部队。
联合上魏国、楚国,三国打秦,结果秦国大败,此时秦国的将军便是范雎从魏国逃亡秦国的大恩人,郑安平。他竟然投降了,在秦国历史上几乎没有存在过投降一说。
而这一场仗成功的原因,其一在于赵国合纵成功,以三打一;其二,当时秦军换了几位将军,军心比较涣散;其三,哀兵必胜。活的不跟死的斗,背水一战逼出来的战斗力是极强的。
所以在赵孝成王的这个时期,赵国主要的就是经历过这两场战役,使得赵国急速的走向衰败。
又过了两代人,到了赵王迁--最后一任赵国君主。这个时期主要就是一件事,秦国贿赂当时在赵国的大臣郭开,在郭开的操作下,竟然把李牧害死了。
战国四大名将,白起,王翦,廉颇,李牧。秦国2个,赵国2个,结果赵国的2个名将,不是死于战场,而是死于郭开之口,不得不令人叹息。
李牧死后,赵国的最后一道防线都没有了,自毁长城后,秦国大军开入,把赵国给灭了。
三、赵国灭亡的原因是什么?
看到这里,其实大家都知道赵国的灭亡已经是成为必然了。如果用一句话来笼统概括的话,就是一代不如一代。
赵武灵王相当于出来创业,打下了一片江山。赵惠文王还算可以,起码是守得住江山,而且还挖掘到了蔺相如、廉颇、赵奢三个大人才。
可惜到了赵孝成王,一场长平之战后,几乎回到了解放前。到了他儿子赵悼襄王,把廉颇给开除了。再到下一任,把李牧害死了。这几个儿孙基本上把祖宗留下来的基业都给败光了。
但思考过后,为赵国灭亡的归纳了四个主要原因:
一、用人失误
就拿秦赵之间最关键的一场战役--长平之战来说,在上党郡的郡守送上门来的时候,赵惠文王竟然找的是自己公族的人来商量要不要。廉颇呢,蔺相如呢?为什么不去找这一些大臣来商量?
其次,赵括换廉颇这么愚蠢到极致的做法,蔺相如本来重病在家,听到后都马上站起来写谏言,赵惠文王不听。
还有一个人站出来反对,那就是赵括的母亲。试想一下,哪一个母亲不想自己的儿子有出息?哪一个母亲不了解自己的孩子?可惜,赵惠文王还是不听。这是何等的用人?
二、政治腐败
廉颇和李牧都是赵国的得力干将,最终却死于相国郭开的陷害。而郭开是因为收受了秦国的贿赂,才做出这样的事情,难道当时的朝廷没有人反对吗?没有人站出来说话吗?位居丞相之高位,都敢收受贿赂的话,上梁不正下梁歪,物以类聚,可想而知当时的朝廷自上而下的是多么的腐败?
三、主次不分
在长平之战后,由于燕国想趁赵国虚弱的时候,多占点便宜,于是屡屡的出兵骚扰赵国,这彻底的恼怒了赵国。
于是赵国组织了兵力,狠狠的把燕国往死里打,一打就打了几年,打到燕国怕,割地求和。
殊不知,在刚刚经历了长平之战后的赵国亟待需要休养生息,恢复元气,养精蓄锐的做防守的战略。可是赵国没有这样的胸襟和眼光,他们不知道真正的敌人是秦国,秦国肯定还会杀过来的,这种主次不分,不是更加的削弱了自身?
四、领土迅速减少
之前我也提到过,一个国家的领土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体现,国土大,耕种面积大,产粮大。面积大,人口多,军队也就可能多。
可是赵国的国土迅速减少的原因,其一便是被秦国给攻占了。
其二,是把地送给别人。这里有三种情况:
第一,在吕不韦升为丞相的时候,赵国竟然拿出一块地送给秦国,讨好吕不韦从而减少秦国对赵国的攻打。这真的是完完全全的目光短浅的行为,完完全全的傻逼行为。
第二,把地封给有功之人,比如说邯郸保卫战,由于信陵君窃符救赵,回去肯定要被魏王砍头,所以就索性不回去了,赵王给信陵君封了一块地。
第三,一个更愚蠢的做法,就是为了攻打燕国,竟然用土地来做交换,把齐国的田单将军请过来,帮助赵国打燕国。难道赵国没有人了吗?赵奢?廉颇呢?
所以种种的历史证据看出,这一代真的是不如一代啊!
看完赵国的这一段历史,有两点我心里是非常的有感触的。
其一,弱国无外交。在赵惠文王时期,完璧归赵和渑池相会竟然这么大胆的反抗秦昭襄王,如果换做是其他的小国家,哪敢演出这出戏?不然早就被灭了。
而赵国敢这么做,底气这么足,这无非得益于赵国有这样的综合国力来对抗秦国,只有自身强大以后,你才有谈判的权力,才有谈判的筹码,不会因为打不过别人而唯唯诺诺。
今年的中美贸易战就是最好的例证。如果不是中国现在强大了,美国可能出两招我们就受不住了,还有什么多次的中美贸易战的谈判?
打铁必须自身硬。
其二,沟通很重要。在接受上党郡的问题上,赵孝成王应该是要与大臣们一起商量的,不应该找具有个人立场的公族们商量。因为你会思考不周而造成大祸临头。
在我们管理公司的过程中,在遇到重大的问题和重大抉择和决策的时候,一定要与每一个股东做好充分的沟通,与高管们做好深度的沟通。
尤其是在公司进行改革的过程中,一定要设置一个缓冲期,过渡期,因为要用这一个缓冲期来进行与各方的充分沟通,变革才能更好的推行,如果雷厉风行,往往会造成欲速则不达的情况。
回想起自己当年创业的失败,这么大的亏损,在事后的反思和总结里,归纳其最根本的原因就在于沟通上没做好。与投资者们的沟通,与合伙人之间的沟通,等等。
历史就像是一面镜子,花这么多时间来学习,也许它不能让你马上赚更多更多的钱,但是可以在日常生活与工作中给予你决策上的借鉴与思考,触类旁通,从而避免重蹈覆辙的悲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