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历史上面临过许多次爆发式、传染性、毒性强的疾病,也一直不断地与各类病毒性流感、肠胃型、肺炎性流感作斗争,现代科学医疗水平的进步,大大改善了人类的健康水平,也大幅度提升了人均寿命。那么我们的一些耳熟能详的药物到底是怎样治疗我们的呢?
比如说,在受到细菌感染时,一般采用抗生素治疗。我们所说的青霉素、红霉素等等都是这类药物,它们是微生物产生的次级代谢产物或人工合成的类似物。主要用于治疗各种细菌感染或致病微生物感染类疾病,一般情况下对其宿主不会产生严重的副作用。
抗生素在较低浓度下,就能选择性地对特定细菌的生长、繁殖产生抑制作用。通过抑制细菌的细胞壁的形成、打开细菌细胞膜通道、抑制细菌的DNA复制与转录、抑制细菌的蛋白质的合成等方式,杀死细菌。目前,人类主要面临的问题是,抗生素的滥用情况,人体内存在大量正常有益的菌群,如果用抗生素治疗无菌性炎症,这些药物进入人体内后将会压抑和杀灭人体内有益的菌群,引起菌群失调,同时造成有害细菌对抗生素产生抗药性,形成超级细菌,对人体健康反倒是有害的。
还有一种预防机制,那就是疫苗。疫苗是将病原微生物(如细菌、立克次氏体、病毒等)及其代谢产物,经过人工减毒、灭活或利用基因工程等方法制成的用于预防传染病的自动免疫制剂。
一种主要的疫苗治疗机制就是,通过将分离出来的病毒灭活,再注射到人体,人体的免疫机制能够在确保不被感染的情况下,自我保护,发生局部或短期免疫反应,产生抗体等免疫产物,之后,即使再次接触这类病毒,身体的免疫反应会根据记忆快速杀死病毒。疫苗的主要治疗应用在预防,不能在患病后对症治疗。
事实上,在被病毒感染之后,病毒在身体的潜伏期,在这期间注射疫苗也是有用的。比如狂犬病毒,我们都知道这种病毒如果爆发尚不能治疗,致死率百分之百。但是在被狗咬伤后,如果被病毒感染,会存在较长时间的潜伏期,只要在潜伏期内注射疫苗,提前产生抗体就能有效治疗这种疾病,越早注射效果越好。但是如果没有注射疫苗,身体自身免疫所产生的抗体不能及时杀死迅速复制的狂犬病毒,造成死亡。
在面对病毒性感染疾病时,往往由于病毒自身的基因复制特性,易于产生变异和进化,导致难以研发特效药。所以目前人类治疗病毒的手段,有服用阻断性药物抑制病毒的复制、注射激素和免疫增强剂以增强免疫能力、通过消炎治疗过度免疫的身体损伤等。
在面对流感的时候,辅助一定的治疗手段,人体的免疫能力往往能打败病毒,但是仍有重症造成器官损伤甚至死亡的风险。如果从病毒的角度出发,传染性强、毒性小,能够更多地传播和大范围的复制,才是更利己的进化方向。比如,美国每年至少千万人感染,其中平均约3万人死于流感,这也许比埃博拉病毒可怕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