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投资来说,研究公司的护城河是理解公司抵御竞争、维持长期业绩增长的重要内容。传统对护城河的理解无外乎在无形资产、成本优势、转换成本、网络效应、有效规模这几个方面。这几种中,网络效应是目前互联网公司最常见的一种护城河,而且形成的护城河上限极高,能对抗这种网络效应的,往往是另一种维度的创新,出现的降维打击时可能会造成整个行业的颠覆和变革。
这两天看到一篇讲这其中的网络成本的文章(NFX基金的分析文章),将网络效应拆分的更具象和细致。网络效应是用户使用率的提升会带来产品价值的提升。网络的价值主要与参与网络节点的数量有关,随数量增多呈指数级增长。例如最典型的就是社交网络效应,像微信、QQ等;另外就是物理网络像电信、交通、电力等基建,也是相同的原理,即节点(用户或服务)越多,产生的效应越大。
还有一种现阶段很火的网络效应,即基于平台的双边网络效应。以平台作为依托,连接平台两侧的产品、服务或用户。这类的例子非常多,像滴滴、美团、大众点评等等。但是不同的商业模式带来的增长曲线和增长上限是不同的。
先说增长曲线,以滴滴来说,可能初期入驻司机的增长会带来用户体验和用户量的快速提升,因为司机应答速度是提升客户体验的重要影响因素。但当司机数量达到一个临界以后,后续增长带来的边际效应将逐渐减弱,最终达到一个平衡点。美团和大众点评则会好一些,因为供给侧不同于滴滴的同质化。商家入驻数量的增加会带来用户体验的稳定上升,但从另一个角度看,用户评价数量的增长对产品价值来说,也是一个前期快速爆发后期乏力的趋势,因为50条点评、1000条点评和1万条点评,对阅读者的价值是边际递减的。
增长上限是通过影响投资者的想象力,进而影响股价。林园曾经提出,他不看好美团的商业模式,因为人工成本直接限制了美团的上限,而且在未来人口老龄化的趋势下,这种模式难以持续增长。从这点上讲,滴滴也是类似。总之,不同公司网络效应的增长特点和上限不同,在大的模式下,每个功能或者业务也会有不同的网络价值特点。
我的体会是,在互联网热潮的背景下,平台经济被寄予了过高的期望,很多不一定有长期增长模式的企业在市场的狂热中被赋予了过高的价格和预期,但这些最终也会被业绩和事实验证。所以摒弃所谓的概念,去思考企业创造价值的本质是一种很好的自我清醒的方式,无论是否能得出结论,都是有所收获的。
最后,今晚格力发布了20年业绩快报和Q1业绩预告。20年净利润221.75亿元,同比下降10.21%。一季度净利润预计32.1亿元-38亿元,同比增长106%-144%。
年报数据应该是超出大多数机构预期的,主要是四季度利润同比增长236%,直接拉升了全年数据,具体还要看年报出来以后是如何解释的。一季度数据就比较中规中矩,跟19年相比还是有不小幅度的下滑,有观点认为是铜、铝等原材料维持高价影响了利润,但这种影响毕竟有限的,明天市场估计也会给格力的业绩来个拍脑袋定价。后续的话,还是要持续关注格力销售渠道和内部管理变革是否有所起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