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西北的8月令人着迷到无法自拔,你从来无法想象天可以蓝成这个样子,一尘不染,万里无云,粗壮笔直的杨柳挺拔了身姿,齐齐的站立在柏油马路两旁。像极了这片土地的守护者,在宁静广袤的戈壁滩上誓死保卫我们的家园,这里就是我的故乡!
每一颗树都有讲不完的故事,它们不怕干旱,也无惧风沙,心无旁骛的扎根在沙土中,静静看日出日落,云卷云舒。走出大西北,你再也看不到白杨和成片的胡杨林,它们好像就是为了这里而生,这里而长。
西北小镇的农民,依然以种地为生,在这里棉花和葡萄瓜果最常见,我舅舅家既不种棉花。也不种瓜果,儿女们都在外谋生,家里只有两个六十多岁的老人,守着一片玉米地菜地和十几只羊,就这样每天日出而作,日落而归,度过余生。
西北农村的水果随处可见,每家每户门前都种了梨树,随便摘随便吃。熟了的脆甜多汁,咬一口满嘴都是清甜的味道,还有葡萄地里的葡萄和各种叫的上和叫不上名字的瓜,吃的人流连忘返。
舅妈快七十了,重孙子都有了,身子骨还算硬朗,人年纪大了难免大小毛病一起来。尤其是儿女不在身边,只有她和舅舅两个人互相照料,最大的心愿是健健康康,能吃能动,少给儿女增添负担,让他们可以没有顾虑的奋斗。你看,这就是父母,简单的和孩子一样,不在乎你赚了多少,在乎的是你过得好不好,无论多大年纪,他们都希望可以为儿女遮风挡雨。
这是我家附近的一家牛肉面馆,开了20多年了。小时候最高兴的事情,就是可以跟着爸爸来这儿吃一碗牛肉面,妈妈喜欢二细,我和爸爸要毛细,面条上面浇上浓浓的牛肉汤,撒上一层葱花和香菜,再放一勺红红的油泼辣子,加几滴陈醋,卷起筷子吃上一大口面,再端起碗喝一大口汤,这种感觉就是满足。
我14岁离开小镇独自求学,18岁到武汉读书,22岁来广东工作,从意气风发的少年到事事操心的母亲,20年风云变幻,不变的是这里的味道,那是在外漂泊的游子对家乡的惦念,和儿时成长岁月的缅怀。
旅途的第十站是哈密,我的整个青葱岁月都在这里度过。当火车飞速的在戈壁滩上奔驰,我想20年前的每个寒假和暑假,我都要自己独自坐3个小时的火车,往返于哈密和柳园,所以在哈密,我也是独在异乡的异客,这种漂泊的感觉直到现在都伴随着我,一方面它可以让我很快的融入到新的环境中,另一方面它又让我觉得自己始终是局外人。
爸爸妈妈回去见了很多老朋友,上了年纪的人容易伤感,也越发怀旧。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耳顺,60后们似乎永远在路上,孩子们大了也依然要操劳奔波,这就是父母,只要他们在一天,就注定是港湾和心灵的归属。
小姨知道我要回去,为我准备了一大堆杏子,她没想到我一路玩了俩月,等回到新疆的时候,杏子在冰箱里成了冻杏子,不过这并不影响它的美味,小白杏依旧那么甜,这都比不上小姨对我们的爱,她的故事我以后想单独用篇文章去写,外表刚强的人内心大都很柔软,住着一个孩子,天真而固执。
回到新疆怎么少的了大枣,我印象中一块钱一斤的枣,身价翻了十几倍,甜还是特别甜,毕竟日照时间那么长。可惜的是快递给朋友的几箱都坏了,我在想如果把物流和新媒体做起来,那新疆的瓜果生鲜市场,一定会迎来一番大景象。
三个月时间,从广东到沈阳,再到盘锦,再到大连,再到西安,到商洛,到静宁,到兰州,到瓜州,到布隆吉,到柳园,到哈密,到乌鲁木齐,再回到东莞,我带着爸爸妈妈和宝宝,穿越了大半个中国,上万公里的旅程,见了很多想见的人,也圆了很多梦。
带着女儿到我出生和长大的地方,住过的房子,去过的公园,喜欢吃的东西,滑过的滑梯,上过的学校,走过的街,逛过的商店,和小时候的故事。对于爸爸妈妈,我更多是听众,和他们一起睹物思人,回忆过去,从旧物件和旧朋友那里再次感受到他们对我无比深沉的爱,这是我往后余生的力量来源。
我想旅行的意义可能就在于此,一场寻找爱和感知爱的旅程,在长长的人生画卷中,留下属于我们彼此最珍贵的回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