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这样一个故事。
佛陀时代,有一位妇人失去儿子,哭诉请求佛陀让他儿子活过来,让她远离痛苦。
佛陀答应了她的请求。
但要求她做一件事:
让她去城中向任何一家没有死过人的,讨一粒芥菜籽。
结果那妇人空手而归。
一粒芥菜籽不难找,但无法寻得一家没有死过人的。
透过这个故事,你想到了什么?
生死,在国人眼中有很复杂的意义,忌讳、无知、恐惧。
但是,对于很多家长而言“如何向孩子解释生死”呢?
回顾自己成长轨迹,第一次知道死亡是七岁。
一个冬日的早上,我拿着钱去商店买东西(具体买什么忘记了),只知道回来的时候胡同里有很多人,将家门堵得水泄不通,至于发生了什么一无所知。
那时候知道“爷爷死了”,死亡意味着什么一无所知。
后来,再也没人接我放学,再也没有人在夏天给我买冰棍,再也没有给我碗里夹“肥肉”,说肥肉好吃不会塞牙。
年少无知,也知怀恋。
不懂生死,却念习惯。
还有一次学校组织看电影,在回来的路上买了一条金鱼,金红色的鱼就像西游记里江流救的那条。
把它放在装罐头瓶里,每天上学、放学前都会跑到窗台看一眼才安心,这条小金鱼寄托了希望,寄托了对生命的敬畏,只是那时自己还不理解。
一周之后的早晨,它肚子朝上。
妈妈告诉我,它死了。
直到今日,看到红色金鱼都会想到那条小金鱼。
佛陀说:世间万物,有生必有死,这是自然规律。
不论老与幼,智者或愚夫,人人皆有一死。
后来看了很多书,对生命有了更真切的理解。
珍惜有限的生命,与其怀念,不如正视,活出自己的价值。
几年前给孩子读童书,故事内容为爷爷告诉孙子遇到挫折说“没关系”,帮他从小建立抵抗挫折的能力,后来妈妈说“爷爷走了,去了天堂”,只留下孩子和妈妈依偎在一起,看着夜空星星的背影。
那时孩子问我:妈妈,死是什么意思啊?
我当时惊鄂,还没有准备好如何像孩子解释。
谨慎的给出一个答案:死亡就是去另外一个世界,在那里生活。
现在想想,这个不清晰的答案,是因为作为家长还没有准备好这堂“生命教育”课。
今天,庚子年清明节,全国各地各族人民深切悼念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斗争牺牲烈士和逝世同胞。
今天,每个人对死亡多了真实的体会。
看到抗议英雄们的视频,看到全国各华夏大地都在追悼英烈,总会泪流满面。
那些和自己生命没有交集的同胞,却用自己的生命守卫着国家。
抹掉眼泪之余也开始重新思考生命的含义。
上午十点,带着孩子走到马路上,摘下帽子伫立,感受警笛长鸣。
孩子问:妈妈,防空警报是什么意思?
我说:提醒大家要铭记英雄。
孩子问:妈妈,为什么汽车都在鸣笛?
我说:那是他们想把牵挂化成一首乐曲,让他们听到我们的挂念。
席慕容在《小红门》中写:
“你以为日子既然这样一天一天地过来的,当然也应该就这样一天一天地过去。昨天、今天和明天应该是没有什么不同的。
然而对生死的认识,却发生着根本的改变!
尊重生命,尊重他人。
春始青草,疫散花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