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初在朋友圈看到这句话的时候,感到一种抖机灵般的聪慧,汉语文字真是寓意广泛,“别来无恙”加入“你我”二字,对当下这种形势真是太应景了。
2020年的春节,“鼠”实不同,一场来势汹汹的新型肺炎,让往年全民欢庆最具仪式感的节日,真正过出了“鼠”年的味道——足不出户,各自趴在自己的洞里,吃好喝好,还津津乐道:终于到了什么也不用做就是为社会做贡献的时候了。
朋友圈都在自觉站队“不群发,不打扰”,各种形式地劝阻少出门少聚会,各自安好。你别来,我无恙。
毕竟生命大于天,在生死面前,任何小题大做的举动都不为过,对于疾病,防大于治,谁都赞同。
年前也不幸被感冒击中,起初没在意,每天吃着感冒药坚持上班到年三十中午。这几年每到年底,生理机能就像做总结似的,总要来一场轰轰烈烈的感冒,抗一下也就过去了。
这次感冒的大环境不同了,后来看到手机上越来越多的冠状病毒的资讯,自我诊断总有几条符合网上的症状:越喘气越觉得胸闷、干咳、易疲劳……忍不住在心里默默计算从最初感冒到现在是不是过了14天,是不是还在潜伏期,是不是需要抢救一下。
年三十下午回到家,加上晕车诸多因素,趴在沙发上蔫了半天。小姑子准备好了年夜饭的食材又忙着去上班,我赶紧打起精神上阵,起火炒菜,使出浑身解数想发挥出厨艺的最高水平,最大限度满足家人的食欲。
十个菜端上桌,家庭成员还是因为有人感冒没能像往年一样坐齐。大家端着酒杯饮料,默默地吃喝,少了往常的欢闹。
八点档准时上演的春晚,演员都像打了鸡血一样激情澎湃,音乐欢快,语气昂扬,欢声笑语不断。
低头看一下手机,充斥着“武汉”、“疫情”、“隔离”等字眼的消息接连不断。聊天群里图文并茂地播报着各地区的疫情进展。自媒体时代,人人都是第一现场。
初一早上吃完水饺,九点多了,婆婆吩咐孩他爹带着俩孩代表全家去拜年:“出去转转赶么回来就行。”
公公赶紧打开抽屉给孩子们分发口罩,还一再嘱咐:“戴好。”
想想一群人跟蒙面侠似的闯人家里去拜年,画面感也挺滑稽的。
初二婆婆过生日,每年如此。我发了一段唱生日歌的视频到朋友圈,吃完饭打开手机一看,二十多条点赞,有人很惊讶地留言:这个时候还敢聚会?我一边回复朋友们的关心,一边也是不解:都是自家人,难道连一起过年也要防备?
接下来下午发生的事,让我更认识到了自己的天真。
中午吃完蛋糕给老娘打了个电话,一直没人接听,心里责怪:又把手机撇家里串门子去了,都什么时候了,还不知道深浅。
终于接通,传来老娘睡意朦胧的话音:“试着有点感冒,吃两片药困着了。”
感冒!昨天就听说娘家屋后的邻居有武汉来的亲戚,这又感冒!立即买了感冒药决定回家看看。
刚走出门,公公尾随而来,严令禁止,甚至大动肝火。我理解老人的心情,一个冬天婆婆身体一直欠安,兄媳妇和大侄女过年都感冒了在家输液,这个年过得也是美中不足。人到暮年,可能更注重家人的健康团圆吧!
可是娘也是亲的,别说她没有感染疫情,就算感染了,作为儿女能做壁上观吗?生命是大事,灾难面前除了理智应对,最起码的道德感情还应该有吧?
心里嘀咕,嘴上无语,还是去了,孩他爹一路也是极大不高兴。从婆家到娘家,总共有二里路,走到半路就遇到封路,好不容易破坏障碍过去,到了村口发现更大的障碍还在眼前,两条进村的路都堵上了,只留路边一小块供行人通过。
无奈,我下了车,步行回家,村里的大路空空荡荡,偶尔有人出没也是步履匆匆,转身就不见了。天空阴惨惨的,好像为了烘托当下的气氛,空气格外阴冷,走在往日熟悉的回家路上,陡生“风萧萧兮易水寒”的悲壮。
回头望望,孩他爹的车不见了,猜是害怕武汉人带来的病毒躲回家了。
回家看老娘一个人坐在屋里,刚吃过饭,桌上的糖果花生瓜子,还显示着一丝过节的喜庆,拿出药,告诉她吃法,闲聊了几句,孩他爹打电话:“快出来吧,再不走出不去了,挖掘机正在挖土拦路,我在这边。”
老娘一听,赶紧打发我走。
从娘家出来,谨记那句话:你别来,我无恙。于是直接回了城里的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