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响乐知识微视系列之五
近年制做了交响乐和京剧知识短视频系列,各25集。就历史和相关知识做了梳理和通俗化普及。面向零基础人士。
交响乐部分主要有,交响乐史、乐器功用。
京剧部分包括:京剧史,唱腔和做功。
交响乐部分聘请中央音乐学院钢琴系教授和两位音乐史博士做顾问。
本号将不定期陆续推出文字版,供参考。
老侯
1732年,一个男婴在奥地利南部村镇降生,男婴父亲是车匠,母亲是女佣,他们绝不会想到自己的孩子未来会被称为“交响乐之父”。
他们给这个孩子起名弗朗茨•约瑟夫•海顿。
其实,交响乐的形成并不是一个人的功劳,甚至不是一代人,而是一个世纪几代人的努力成果。
海顿出生前七年,有“奏鸣曲之父”之称的意大利作曲家斯卡拉蒂去世,他奠定了今天奏鸣曲“快板——慢板——快板”的三段体格式,这也是交响乐的格式基础。
海顿并没接受学院派教育,却靠天赋成为贵族家庭乐师。
1759年,27岁的海顿写下第一部交响乐作品。29岁,他成为宫廷乐长。
那个时代,室内乐正从宫廷和贵族沙龙走向公众,并为适应公众需求,开始变革,乐队规模扩大 ,配器多样,声部复杂。
今天的交响乐,简单地说就是管弦乐队演奏的大型器乐套曲,但历史上不同时期,含义不同。
交响乐symphony一词最早出自希腊语,意为“一起响”。文艺复兴时期,交响曲泛指一切多声部音乐,包括声乐和器乐。到了16至17世纪,交响曲专指歌剧和清唱剧中的序曲和间奏曲,声乐被排除在外。
18世纪初,序曲和间奏曲开始脱离歌剧在音乐会上单独演奏。
18世纪下半叶,德国曼海姆乐派在序曲创作中开创了主调音乐的手法,并在斯卡拉蒂“快、慢、快”三段式序曲的基础上,增加了快板的终曲,形成了“快、慢、快、快”的四乐章器乐套曲的雏形。
在乐队改造上,曼海姆乐派首次将管乐引进乐队,并采用双管配备,乐队发展到56人,具备了现代交响乐队的雏形。
曼海姆乐派的灵魂人物、交响乐改革的重要推手,当属约翰·施塔米茨。
在宫廷里,音乐家是贵族情趣爱好的附庸,他们穿着宫廷礼服,搽着香粉,戴着假发,犹如奴仆一般为贵族写作符合贵族情趣的音乐。但优渥的生活条件,使得海顿可以写作更多的作品,他一生写作作品104部,比同时代的莫扎特和贝多芬的总和还多。他被人们尊称为“海顿老爹”。
随着剧场演出兴起,宫廷音乐走向没落。1791年,尼可拉斯Nikolaus大公去世,他的继承人解散了宫廷乐队。59岁的海顿受邀前往伦敦,加入交响乐团及合唱团,开始自由写作。
这一年,莫扎特病故。
在伦敦,这位来自奥地利的音乐大师受到热烈追捧。他写下了一生最后的十二部交响曲,包括《鼓声》、《军队》、《伦敦》、《骑士四重奏》和《吉普赛人三重奏》。在他的作品中编号为93—104号,其中98号写给已故的莫扎特。
海顿《伦敦交响曲》。
海顿借鉴曼海姆乐派的革新成果,对乐队进行改造。在《伦敦交响曲》等作品中,将乐队明确划分为弦乐、木管、铜管三个乐器组,以及定音鼓和其他打击乐器,将古典交响乐队编制即双管编制定型。
他还完善了奏鸣曲式和交响套曲的标准形式,将大型的音乐体裁结构固定下来,使之规范化和模式化。
他把前人所创作的新交响体裁,发展到了更新、更美、更完善的境界。
虽然写出第一部交响曲的不是海顿,写出第一部四重奏的也不是海顿,但是,他的影响无人企及。正是在他的努力下,这两种重要的器乐曲体裁才从草创进入了成熟阶段,所以,海顿被称为“交响乐之父”。
《惊愕交响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