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约读书打卡第288天,我是来自山西太原的史文霞,今天的读书内容是武志红的《为何家会伤人》——第二章《分离是生命中永恒的主题》的第六节:《密不透风的“爱”源于自私》
孩子长大了 会渴望独立空间,尝试自己的力量,这是一个生命成长的必然规律。但很多家长意识不到这一点,在他们心中,孩子就是永远不懂事的小孩,永远不知道怎么做事的小孩,他们得时时刻刻为孩子一切事情操心,于是,哪怕孩子20岁,他们也还像对待一两岁的孩子那样对待他。
通过自我牺牲(下跪),给孩子制造愧疚感,然后以此逼迫孩子服从,是中国家庭中非常常见的一种策略。
别老挑儿女的错
不管儿女怎么样,做妈妈的都能找到问题。
从意识上看,这些妈妈是担心儿女成长的不够健康,但其实,他们担心的是儿女的独立,是儿女与自己必然的分离。
如他们想知道孩子到底是怎么想的——这其实是妈妈的需求,他渴望永远了解儿子的想法,因为那样就感觉不到分离了。
其实做父母的只要给儿女们设定一个正常的底线,好好学习,不做坏事就可以了。
“了解儿女的想法”“发现儿女的问题”则成了他们控制儿女的常用方法。
置换焦虑的内容
那些永远能发现儿女的“成长问题”,并为此深深焦虑的妈妈,其实置换了焦虑的内容。就是说,她们真正焦虑的并不是儿女的成长问题,而是与儿女的分离。他们自己缺乏独立,所以需要那种无时无刻的关爱另一个人的感觉。这种“粘”消除了孤独,也消除了他们生命中经常要遇到的无意义感,即空虚。
“发现儿女的问题”实则是一种控制方法,是更有利的控制。既然儿女有问题,那么妈妈为此焦虑,并为此投入巨大的精力教育儿女,也是理所当然的了。(儿女再怎么发展也是不完美的,什么时候都会有成长问题)
用密不透风的爱为孩子的“所有问题”操心,孩子常会发展出一种极端的叛逆,我什么都不做了。意思就是——我什么事情你都要操心,我怎么做你都能找到问题,那我干脆什么都不做了。
更重要的是,我们父母要活出自己的生活,把精力都用到自己的生活上。太多中国父母过于关注孩子,一个关键的原因是他们的生命已泛善可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