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义之行——随笔〈二〉

     

图片发自简书App


      2016年我进入了我现在所带的班级---9班,整整3年,我们从原来写写写,抄抄抄的传统作业,到现在的百花齐放,各种实践活动精彩纷呈的个性作业。最初自己一个人参与对寒暑假研究,心中虽有些遗憾,但学习的热情从未消退。一次的刻意,欧主任把我拉进了一个微信群,群里和大家共读《您好,寒假!》,再拜读老师们理论和实践结合的读后感之后,“你好,寒假”这个项目仿佛有着魔力一样吸引着我,最终也把我带到了武义的会场,在这里我深深感到假期生活的独特内涵和教育研究的无限魅力。满满的会议安排,我一直在问自己:在这样空前的盛会中我学到了什么?今后的班主任之路该走向何处?在聆听和记录的过程中,我对班主任研究有了新的认识,这一刻比以往的任何时刻都更加清晰了脚下的路。


图片发自简书App

一、 研究的前提

      儿子该上小学了,作为母亲又作为班主任的我该给他创造一个什么样的学习环境和班级氛围?这是最初的我的想法,带着这个想法我重新审视我的工作。要说改变,我想这就是我进行改变的契机。转眼三年过去了,我们班级的阅读氛围从最初的硬性指标,明确规定,到现在的如饥似渴,生怕错过一分一秒。班级活动从“我会说成语故事”“我是小老师”“家庭故事会”“我说你听”“品读诗词 传承经典”“敦谊诗词小达人”“阅读之星”一步步的晋升,孩子们成长很快,但分层现象也较为厉害,只能引领班级的一部分孩子,接着我们又开展亲子阅读,班级家庭读书会但也收效甚微,有的孩子家里的藏书还是很少,父母也大多不看书,没有看书的氛围,大部分家长一回家就是手机,即使辅导作业都是拿着手机。三年级我、钟老师以及一部分优秀的家长研究了很多绘本、故事书、儿童文学、科普类、历史类等方面的书籍,最后给孩子们制定了书单,每天在群里分享孩子读书的视频、老师的读书笔记、家长的阅读感想、记录孩子的阅读变化,让孩子也给父母讲故事,慢慢的,家长的参与度提高了,孩子的成就感增强了,阅读的兴趣也就慢慢开始浓了。让老师带动学生,让学生带动家长,15个种子家庭带动更多的家庭,更多的家庭带动全班的家庭,全班的家庭带动身边的亲朋好友。家长的认可度高了。班级的阅读氛围变好了,每次听到周围的老师或朋友说:你们班某某同学好厉害,读了好多书,知识面好广,我也就满足了。从来没有想过要把自己实践活动的成果转化为自己作为班主任的行为,总觉得课题都是高大上的东西,离自己很遥远,天真的认为论文什么的都是闭门造车的产物。直到这一天程露老师的《基于“互联网”下“我”的假期学习微社群建设研究》让我认识到在主动参与这一块,自己本身的不足;祝康雯老师的《寒假生活重建中一年级学生生活技能养成的研究》还要有后续的展示;徐静老师的《拾忆传统民间游戏,共享欢乐童趣假期》对于我们年级正在开展的土家游戏实践活动有了新的思考,杨秀美老师的《共学共进,打开寒假阅读新天地》让我对于假期阅读的推广有了新的想法,蓝梅英老师的《探究性学习,发生在寻“年味”之旅》让我认识到成功就在细节处。常州顾惠芬校长的《在假期生活中重建“学习型社区”的发展逻辑》,常州林燕群老师的《在参与社区文化治理中创生多元赋能的学习场》,河南李冬梅校长的《培育乡村学生家庭书房,助力学习型乡村建设》,华东师大许滢(代表刘海霞)的《以乡村学生寒假生活变革实践推动学习型乡村建设》,深圳林小燕老师的《共学互学在活动中实现—以“你好,寒假”项目的红围巾活动为例》,安徽刘茜老师的《如何在“你好,寒假”共做活动中提升乡村中学生的创新能力》等其他几位老师的分享,一下子让我茅塞顿开,原来寒假可以这样。基于实践的研究,通过实践形成研究成果,最终深化和指导实践。如今,正是因为缺少高质量的研究与对实践潜能的充分开发,才在一定程度上使人不认同班级、班主任的价值。所以,作为一名有专业追求的班主任必须要基于实践的研究,在研究中形成研究成果,并通过成果指导实践。


图片发自简书App

二、 研究立场

      曾经我只知道自己是一个普通的教师,一个平凡的班主任。上课,做好班级的常规管理就是我的日常生活的全部,我的每一个想法都是为孩子健康成长而设立的,我的每一个决策都是自己觉得孩子们需要而来开展的,可孩子们到底需不需要,我从来没有调查研究过,甚至从来就没有想过,没有想过应该基于儿童的立场,从儿童的视角出发。从活动的开始到结束更多的是学生和家长的被动接受。而“学生寒暑假生活与学期初生活重建研究”全国现场研讨会的发言者让我更加明白了儿童立场,也更加坚定了以后的工作方向。我们教育的出发点是学生,所以我们所举办的活动应该关注学生,突出学生的立场,建立友好的教师和学生的关系,教师和家长的关系,学生和学生的关系。正如李家成教授在“学习型社会背景下的寒假学习共生体研讨会”的工作坊中说到的:拒绝“你好,寒假”项目的课程化,担心再好的课程一旦课程化必将变成学生的被动接受,所以需要保持项目的创新和开放,保持家长学生的共同参与,多学科融合,真正实现“多力驱动,多环交融,多学共进”,让学生过一个自己真正想过的、乐意过的假期。这场盛会,无论是集体的成果分享,还是教师的个人汇报,处处可见学生的立场,处处能听到学生内心真实的声音。

图片发自简书App


三、研究的过程

      本次“学习型社会建设背景下的寒假学习共生体”研讨会——暨第六次“学生寒暑假生活与学期初生活重建研究”全国现场研讨会邀请了中外等地相关学者、研究员,全国各地优秀班主任代表,武义县精英班成员,部分家长代表,虽然岗位不同,但是大家都为着孩子的美好假期实践着,努力着,为“第四教育世界”的创生和发展贡献着自己的力量。我印象中最深的是两位家长的代表,这样高大上的会议还第一次见到家长,一位是来自常州龙虎塘实验小学的家长,一位是湖北的家长,湖北陈娥老师的家长不辞辛苦,辗转到武义,还参加了自由发言。常州的张梦凡爸爸作为家长代表做了题为《寒假生活研究中家长深度参与的必要性与可能性》的专题报告,为很多隐形的家长树立了很好的榜样,也让我看到了工作中不可能的可能性。我们班主任只要在工作中转变观念,隐形爸爸或许会成为种子爸爸,至少也可以改变隐形的状态吧!“学习型社会的发展,是以每位主体的学习意识觉醒为前提的。家长学习意识的觉醒,不仅将实现自我发展,也将进一步促成家长与孩子、教师的共学与互学!所以最好的学习模式应该是社会力量与中小学班主任的共学互学,让我们都成长为学习型老师、学习型学生、学习型家长、学习型家庭、学习型班级、学习型学校、学习型社会,希望更多的“共学与互学”在我的努力下,在我的班级也能蔚然成风。


图片发自简书App

四、研究深入

      会议结束了,阅读还要继续,但在继续的路上会有更多的朋友和收获。会议结束了,研究还在继续,沙龙上,与李教授、杨老师、顾校长的一番讨论,让我们利用家乡天然的旅游资源优势,带着孩子们继续实践活动的探究,这个想法进一步趋于成熟,这一次希望更多的班级家长参与共学互学的环境中来,争取取得学校的支持,与企业的合作,真正做到孩子主体,多方驱动,一起学习。


图片发自简书App

      记得会议上有一位教授说,不可以让孩子离开视线,不可以让孩子学习中断,不可以让孩子不快乐。杂志主编说,好的教育者首先是好的读者,教书人就是读书人。湖北的家长说,不枉此行,我要努力成为一个学习型的家长。而我,一个初入寒假项目的教师,最想说,好好学习,好好努力,来年遇见更美好的自己!



图片发自简书App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