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朋友在留言中问到:喜欢的课但是怕难度太大,还是选了不感兴趣但难度小的课,不知该如何摒弃这样的想法呢?
彻底的想清楚,才能让你彻底的摒弃这样的想法和做法。
你还在学校,尚未接触社会的残酷,待你进入社会之后,就会发现人的选择权原来是那么的小,你才会发觉在学校时的选择是多么广泛。
我知道,你会说,我又不知道怎样的残酷,我没有感觉和体验,我只是觉得这样选择现在挺省事的。是的,人不被灌醉就不知道酒的浓烈,没有深爱就不知被背叛是多么痛苦!
那好,再告诉你一个道理:给你选择都不敢选择,你还敢选择想要的生活吗!?如果一辈子都在做不喜欢的,那么你觉得来这世界走一回有意思吗?
人生很有意思,做出的选择多了也便形成了惯性,物体运动尚有惯性作用,何况人类天性有偷懒的惯性呢!选择的逻辑惯性如果是以简单为唯一标准,被动地过日子,那么你就会习惯性地逃避一切困难。
努力为了挣钱这个逻辑实在害人不浅,多少拼命学习为了考上名校的学生在如愿以偿后却深深地迷失了自我,不知道自己拼尽全力奋斗的最终到底是为了什么!
在努力与挣钱之间如果缺少了一点自我的趣味,一生的漫长将会把人带入恶性循环,只有靠着忍耐去慰藉人生的乏味。
举一个外国人的例子:《我想看到的世界》一书作者苏克,这位传奇女性在牛津大学获得文学博士并出版第一部自己的著作后,感觉自己喜欢法学,于是攻读哈佛法学,毕业后在法院、检察院工作几年后,重新选择回到哈佛法学院做老师,书也教的挺好。
在书中,她正是以自己的经历来鼓励人们勇敢地追随自己内心去做出自己真正想要的选择,哪怕过程痛苦,但就是因为喜欢而无悔!
再告诉你一个教授的故事,中国的,一个普通学校的教授,女性,现已是法学院院长。
这位教授,在人生的将近四十年里面一直从事历史的教学研究工作,读到本校硕士后留校教书,后来转攻法律,在四十岁时从人民大学获得刑法学博士学位,师从刑法学泰斗高铭暄先生,然而这并没有满足她的求知心,她的学问追求之心一发不可收拾,继续在北京师范大学做政治学博士后,在本校做历史学博士后。
这样的奋斗历程已然成为选择的美学,在字里行间,我们有感动,更有自愧不如吧!与他们相比,我们常渺小在不敢选择、不敢直面困难!
我希望你不要把那些别人的事看做鸡血,看看而已,不去深思,因为我们在相信了那些只是鸡血以后,你便仍然会选择做原来的自己,又很容易回到原来的地方。
许多时候,其实差别就那么一点,喜欢的在你面前,有的人就是敢,有的人就是不敢,不敢选的人是还没有想清楚一些关乎自身未来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