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担任兼职辅导员已经两年了,每学期开学,我都会投入到紧张的学生学业分析工作中,针对学业困难学生及时与他们及家长进行交流沟通。工作中,我发现大部分出现学业问题的学生自律能力较差,大好的时光都浪费在网络游戏或是韩剧美剧中,无心上课,不想自习,更有甚者连考试都不想参加。而在上一学期,我却碰到了一次不同的情况。
海洋技术专业是学院的特色专业,以海洋探测技术和海洋信息技术为主要方向,对学生的数理要求很高,课程设置较难,我所带的班级就是四个年级的海洋技术1班。一天晚上,我在和一位学生家长的电话交流中,得知该生在QQ空间内更新了数条状态,字里行间透露出自暴自弃,想要换专业的念头,让家长十分担心。在宽慰家长的同时,我及时通过班内学生干部了解到这名男生的日常情况:低调内向,很少参加班级集体活动,虽没有不及格的记录,但学习成绩并不理想。他没有沉迷游戏或是其他娱乐活动,作息正常,极少无故缺课。是什么原因导致了他不理想的成绩和自暴自弃的念头呢?
带着疑惑,我和这名男生进行了一次深入的交流,在整个交流过程中,他显得有些挣扎,但还是说出了自己内心真实的想法。并不是来自高考大省的他,数理化功底并不是十分的扎实。进入大学之后,他发现自己所在的专业里有着太多的学霸,聪明而又努力,让他感到十分自卑;另一方面,海洋技术专业大量较为复杂的数理课程也给他带来了深深的挫败感,让他变得日趋内向,学习动力不足,学习成绩也只能勉强及格。一学年下来,看到自己身边的同学,再看看自己的成绩单,他便产生了自暴自弃的想法,萌生了转专业的念头,这些想法又不愿直接告诉父母,便隐晦地发到了网上。
在与他交流的过程中,我给他介绍了一些课程的学习技巧,但更多的是尝试开导他,让他走出自卑的心理阴影,因为在我看来,困扰他的最大问题不是专业课程的难易,而是心理的问题。
近年来,高校因心理健康问题引发的“校园事件”呈上升趋势,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已越来越成为学校、社会和家长所关注的焦点。对当代大学生而言,拥有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健康的心理素质,是确保他们成长成才的重要因素,也是社会对高素质人才的基本要求。
《高校大学生心理素质调查报告》通过对23所高校6000名在校大学生的调查测试,发现有16.5%的学生存在中度以上的心理问题。而心理健康问题表现较为突出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适应环境困难、人际关系不和谐、情感方面的困惑和经济状况的差异等。而这名男生正是因为学习没有想象中的那样轻松、自己的表现不像中学时那样突出等原因,无法适应新的大学环境,又没能和身边的同学处理好人际关系,导致自卑的心理越来越严重,影响了自己的学习成绩和生活状态。
在《教育部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中,明确提出了要大力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高大学生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培养大学生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促进心理素质与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专业素质和身体素质的协调发展。早在2010年,信息学院就专门成立了关注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心晴协会”,在每年的“5.25大学生心理健康日”开展素质拓展、心理话剧等特色活动,促进学院学生关爱自我、了解自我、接纳自己,关注自己的心理健康和心灵成长,提高自身心理素质,进而爱别人,爱社会。
这名男生的案例让我深刻地意识到,除了学校、学院针对大学生心理开展的工作,身为兼职辅导员的我们更应该主动地去做好沟通的工作,利用各种与学生聊天、谈话的机会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在工作记录中注明学生的心理特点、心理变化情况,以便及时发现问题,做好干预,同时也要特别注意与学生家长的沟通,要协同配合,共同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在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提升学生心理素质中发挥积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