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以前吃饭,也许是天生的口味使然,也许是还过于年轻,总喜欢味重。菜一定要浓油赤酱或是酸麻咸辣,总之味道不重,米饭就难以下咽。即使是喝一碗白米粥,也一定要加点糖或是配上一碟小菜,不然喝粥就如同上刑场一样令人难受。虽然,母亲经常劝我不要吃那么重的味,但我一直当做耳旁风,不闻不问,依然如故,该怎么吃就怎么吃。奉行的吃饭哲理就是“想吃就吃,吃的痛快!”。
可近一年多来,尤其是最近的几个月,口味似乎发生了变化。倒是喜欢吃得清淡些了,以前最不喜欢喝的粥,现在也越来越喜欢,要是几天不喝粥,就有一种莫名的难受。即使是一碗白粥,什么都不放,不要任何小菜,也能喝得津津有味。我不知道是因为到了北方因为气候干燥的原因,还是自己的本性转变,已经喜欢上淡的味道。反正,口味是淡了。
现在,做菜的方式也在变,能清炒绝不辣爆,能水煮绝不油炸,能少放佐料就少放。虽然,做出来的菜一开始还有些不习惯,但吃过几顿过后,发现还是淡点好吃。之前吃菜只能品味到麻辣酸咸,但现在却感受到了别的不一样的味道。突然明白,以前是为了吃米饭而吃菜,菜是米饭的附属品,而现在米饭是米饭,菜是菜,菜不再是为了吃米饭而做。
02
许多人喜欢用手机或相机定格光影瞬间,记录生活中的感动。但从拍照片到摄影,从一个平常的拍客到所谓的摄影家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有的人拍了几年照片,但却始终拍不出那种感觉,我曾经也是如此。
为了拍出好的照片,我阅读了许多有关摄影的书籍,对摄影的技法进行了深入研究。比如,光圈、快门、ISO等参数如何调整,水平、竖直、三分、曲线等构图方法如何应用,顺光、侧光、逆光等光线如何借用,等等。但当把相机拿在手上去拍摄的时候,却很少能拍出令自己满意的照片,似乎总是感觉少了点什么。
后来,请教了一位摄影大家,他告诉我一句话:“摄影是做减法”。我终于明白,为何之前拍不好照片,不是技艺不好而是不懂得取舍,在取景框里装了太多与聚焦的对象无关的事物。要拍好照片首先要看淡,在心中过滤掉不重要的东西。慢慢地,我发现自己拍的东西似乎活起来了,不再是像之前那般缺少生机,终于找到了摄影的感觉。
03
曾经,自己的一位老师出国前,我组织班级的同学给她拍了个小视频,每个人在视频里给她送出了祝福。在她给我们上完最后一堂课后,我把视频在教室的投影上放了出来。她静静地看着,突然就走了出去,过了好一会儿才回到教室,我看到她眼眶湿润了。她说,随着年龄的增长,能让人感动的事情越来越少了。本以为自己看到这些东西,心里不会再有波澜,但没想到还是动心了。
我对她的话感同身受。不知从何时起,轻易能被感动的我也变得不再那么容易动情,被感动的“阈值”越来越高。究其原因,无外乎过往的有些事情让那颗单纯、善良、热情的心受到了伤害,那些事情源自爱情、友情或亲情。
慢慢地懂得了,不必要把许多事情看得太重,也不是不愿或不能看重,而是你怕那颗早已伤痕累累的心不堪重重一击。怕落花有意,而流水无情;怕“我本将心向明月,奈何明月照沟渠”。于是,开始不再刻意去讨好或结交别人,开始倾听自己的内心,正视自己的价值取向,自己的人生态度。最后,在“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心境中去追求自己的“小确幸”。
云在青天水在瓶,人生有味是清欢。把事情看淡,方能把握本质;把人看淡,方能少份牵绊;把情看淡,方能远离忧思。淡才是人生的真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