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11.16)
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曰:“然则师愈与?”子曰:“过犹不及。”
【通译】
子贡问孔子说:“子张和子夏谁更贤明一些呀?”孔子说:“子张过分,子夏不足。”子贡说:“那么是子张好一些吗?”孔子说:“过分还不如不及呢。”
【学究】
当子贡问孔子关于子张和子夏的事,这一刻孔子就原原本本说出了自己的认知。即便孔子这样的大家也控制不住背后说人,可见要断绝背后说人是多么困难的事啊,更不用说普通人了。正可谓“谁人背后不说人,谁人背后不被说”呢?
当然这里孔子通过对子张和子夏的评价来说明做任何事过也不行,不及也不行,提出了中庸思想。在事件的处理如何做到恰得好处,才能不偏不倚。事实上要做到这一点的确不容易,只有心态上中立客观就已经很到位了。这里子贡是想通过孔子的评价来提醒自己如何做事,这也是通过外面的认知来提高自己的觉察。
【原文】(11.17)
季氏富于周公,而求也为之聚敛而附益之。子曰:“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改之可也。”
【通译】
季氏比周公还富有,然而冉求还为他搜刮来增加他的钱财。孔子说:“冉求已经不是我的徒弟了,你们可以大张旗鼓去改变他吧。”
【学究】
富者更富,穷者更穷,为何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呢?从这章文字就可以看出,像冉求这样高人也愿意趋炎附势,何况普通人呢?这是人的天性,并不需要道德绑架。
而孔子恰恰看不惯冉求的做法,其实背后应该明白这是孔子自作自受。因为孔子就提倡学而优者仕,就要出人头地,没有强硬的背景,如何能出人头地呢?要得到强人支持,就需要为强人服务,这是社会规则。
孔子只是告诉不能助纣为虐,应惠及天下。这只是理论上的乌托邦而已,即便孔子也不能脱俗。这些论题讨论起来就会没完没了,不做深度探讨。
【原文】(11.18)
柴也愚,参也鲁,师也辟,由也諺。
【通译】
高柴愚直,曾参迟钝,颛孙师偏激,仲由鲁莽。
【学究】
孔子对自己的弟子做一些区别,把每个人的特点一一加以罗列。也只有老师才明白自己学生的特点。
只有通过因人而异,量身定制,才会更好地帮助学生成才。正如佛祖在二十五圆通就透过二十五个得道阿罗汉来来传道,观世音菩萨通过三十二个应化身来度各种众生。
师者,弟之明灯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