仪封人请见,曰:“君子之至于斯也,吾未尝不得见也。”从者见之。出曰:“二三子何患于丧乎?天下之无道也久矣,天将以夫子为木铎。”
本章出自:八佾篇【注释】
①仪:地名。封人:镇守边疆的小官。 ②见之:让他被接见。 ③二三子:你们这些人。患:忧愁,担心。丧:失掉官位。 ④木铎:以木为舌的铜铃,古代用以宣布政教法令。
【翻译】
仪地的一个小官请求会见孔子,说:“凡是到这个地方的君子,我没有不求见的。” 孔子的学生们领他去见了孔子。出来之后,他说:“你们几位为什么担心失去官位呢?天下无道已经很久了,因此上天将以孔夫子为圣人来教化天下。”
【感悟】
孔子在鲁国被免官后开始周游列国,那时慕名前来拜见或请教的人很多。仪封人在见到孔子后,大为叹服,将其比为用来宣布政教法令的木铎,意思是说他坚信孔子会成为代上天向世人传经授道的圣人。
孔子一生志在从政安邦定国,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和社会理想。他在鲁国没有施展之处,于是周游列国,宣讲以礼治国的策略和仁孝忠恕的思想。但是诸侯国君们需要的是富国强兵以及如何在征伐中取胜兼并更多地盘的虎狼之策,而不是礼乐或仁义,因此他们虽对孔子礼遇有加,却没人采纳孔子的主张。
普通人也一样,人们都把孔子所宣讲的社会蓝图和他所主张的道德修养视为至上的标准,但是却不见得会去履行。
不是孔子的思想不好,而是不适合那个动荡的时代。乱世讲的是“力”,治世讲的才是“礼”。
但那个动荡的时代也给了孔子自由,他周游列国、广收门徒、著书立说,创立了体大思精的儒家学说,并把自己的思想广泛传播。待天下平治之后,历代君主无不想起了孔子的思想,营造以仁化民、以孝治家、以忠律己,以义待人的社会氛围,以求社会稳定和谐、长治久安。
所以孔子就像一位没有收获却依然耕耘的农夫,把儒家思想的种子撒遍中华大地,待到时机成熟,自然会万木竞秀,蔚为大观。果然,在经历了战国的兵燹、遭受了秦朝的书厄之后,到了汉代,孔子的思想被立为国家的正统思想,被中国古代封建社会历朝历代尊奉了两千多年。
虽然孔子的思想在流传过程中已经被几经误解甚至篡改,但其精华之处还是在中国古代传统文化里熠熠生辉。
从这个角度讲,仪封人所说的“天将以夫子为木铎”,可谓是很有远见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