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机缘巧合之下,关注到了北野武的电影《Kids Return》(中文译作《坏孩子的天空》)。看完之后,对影片中那种“白开水”式的叙述方式很有感觉,不刻意抒情,留白却酝酿汹涌。在冲突面前,时间平白走过,一切又回到了起点。
《坏孩子的天空》是北野武自编自导的电影,96年上映,也算上一部老电影了。从中文名字来看,这部电影好像是为封面那两个“坏孩子”平反的,但其实影片并未单限于这两个坏孩子的讨论,这从电影本身的名字《kids return》也可以看出来,直译为孩子(少年)归来。所以影片中着墨较少的咖啡男孩和漫才(相声)二组也是值得讨论的。
自己安安生生上学,性格老实、喜欢咖啡店的女孩,害羞地送礼物、递情书、约看电影。男孩高中毕业后找了一个本本分分的工作,之后成为一名的士司机养家。他听取了上司晚上加班赚钱的建议,结果遇到事故,黑暗中被警车永远拖进了长夜。
从高中就开始表演的漫才二人组一直坚持表演,电影用类似重复的场景来表现他们台下观众人数的变化,到最后,台下已座无虚席。
而至于我们的主人公坏孩子二人组——马和信治则是学校老师眼里不折不扣的捣蛋鬼。
小马不羁胆大,有着各种恶作剧的想法。抢同学的钱,带信治烧老师的车,去成人影院。在被学拳击的人揍了一次之后,加入拳击协会学习,结果练习中却被信治打倒。自知天分不如,加入黑帮当小弟,最终因出言不逊得罪人被打而退出。
信治内向平和,自己的主见很少。高中时经常骑车载小马去学校,平时和小马形影不离,事事听从小马的安排,也跟随小马加入了拳击协会。因偶然和小马对打,教练发现了他有很高天分,于是留在拳馆训练比赛。结果因别人的不良引导,开始喝酒放纵,最终因减重问题吃药水平下降,退出拳会,变成了影片一开始那个骑自行车送货的男人。
而多年以后,两者再次相遇,心境已然不同。于是,当他们再次在学校的操场上骑自行车时,信治问小马“你举得我们完蛋了吗?”
“胡说八道!我们还没开始呢。”
而此时,教室里仍有学生无神地望着窗外,拳台上仍有少年轻快地挪动着脚步,一切好似都没变。
在久石让的配乐《Kids Return》中,电影结束。
电影里小马和信治两个“坏孩子”一开始团伙作案,形影不离。但因拳击和遇见黑帮老大的偶然,二人走上了看似截然不同的道路。一开始信治训练足够认真,一步步向主力靠拢,第一次看这个片的时候,我一度以为信治能成。
但拳馆喝酒抽烟、生活混乱的小林不断和信治走近,并且信治一再接受小林那不靠谱的建议和喝酒邀约,我知道,信治悬了。同小林当年取得成绩后的堕落一样,信治也最终败倒在拳台之上。
反观小马,加入黑帮后混得不错,一度开着豪车来找信治,结果为当年提携他的老大说了几句气话而尝到了惨痛的教训。在黑暗的墙边之下,小马血流不止;而在明亮的拳台之上,信治踉跄倒地。那个“等你成为冠军,等我成为老大,再见!”约定终究是一纸笑话。
北野武十分老练地将这两个场景混剪在了一起,干净地击退了我对小马和信治最初幻想。而两个人的遭遇如此相似,不禁产生对命运的认同。但导演并不打算罢手,下一秒加班的咖啡男孩就突然遇难,让中文译名里边的“坏孩子”成了摆设。所以导演并不只是聚焦在坏孩子二人组身上,去掉“坏”又怎样,原本的名字不就是《Kids Return》吗。也许对大部分的孩子来说,青春本就是一个错觉,成长也不过是一个不断幻灭的过程。
北野武够冷静够可观,没有过度渲染,利用简单利落的现实叙事创造空白,成功立住了人物,在我心里也留下了深深的划痕。
同样他仍留有残酷下的柔情:青少年时期小马和信治的各种搞怪、模仿大人有一种莫名的幽默,而两个人最后在操场骑车,仍在高中的那片天空下,还是发出了“胡说八道!我们还没开始呢”的对抗宣言。
但这到底是一个全新的开始,还是一个周而复始的循环,答案就在每个人自己心里了。
再说一下那对漫才二人组,北野武本人是漫才出身,慢慢积累了人才去拍了电影。不知电影中唯一成功的漫才组是北野武抱着怎样的想法安排的,也许作为漫才演员的北野武对自己的成功感到幸运,也许他是在提醒我们不断坚持是对的。放一段老爷子拍的“励志”广告,北野武励志广告他直说因为觉得日本现在的年轻人没志气,不争气,需要打击一下。还有个笨蛋大学的广告也挺有意思,放出来好了,北野武 x 日清 沙雕广告:做个笨蛋吧!你在大学所学的东西,进入社会一用也没有
最后提下影片的配乐《Kids Return》,久石让配乐,不像宫崎骏电影里那般纯真童话,而是更有力量感,更加激进,和电影很配。【久石让】kids return(坏孩子的天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