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情绪容器”系列的第四篇文章了。希望能够通过逐步更新,为自己、为大家一个提供理解情绪的“另类”思路。
“情绪容器”是为承载情绪而生,它不会阻止任何情绪的体验,只不过将其限制在安全的范围之内。(有兴趣可搜索“草根宇”公众号中“情绪容器”相关内容)
这次要探索的,是我们的“情绪容器”可以和他人的容器互联、互通。
生而为人,每个人都不是独立存在的,当我们有情绪方面的需求时,和父母、配偶、孩子、朋友们建立情绪容器联接,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
我们可以通过容器罐体带有的“接口”,使用“隐形管道”,和对方的容器进行联接,不断吸收对方传输过来的正、负面情绪,进行相应的接收和转化,然后选择性地反馈给对方。
要想主动做好联接,为别人提供“情绪价值”,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因为,我们要确保自身的“情绪容器”是宽大的,里面的情绪正、负面因子是可控的(如何拓展容器的长度和宽度,系列一、二、三中做了较详细的解释。)
在我们自己“情绪容器”足够宽大、有空间的情况下,如何和对方建立有效联接,吸收、转化对方的负面情绪,也不是一件容易事。毕竟,对方容器的接口处也有阀门,负面情绪这类“固体”颗粒,也不会轻易、主动转移到我们容器中。
下面以父母作为“主动联接者”,孩子作为“被动接收者”,聊聊一些联接方法:
第一,站在孩子的河流中。在面对面说话时,我们知道要和孩子蹲下说话,在进行心灵沟通时,我们同样要“蹲在”他们年龄的河流中,试着去理解他们。比如,“你是怎么想出来这个的,能跟我说说吗?”“听得出来你好像有些不开心,能跟我分享下吗?”“这个说法挺有意思的,能具体说说吗?”试着邀请他们,表达他们心里最深切的感受。一定要注意的是,要温柔提供选择供他们参考,而不是强行向他们提供意见。
第二,适当的自我暴露。“自我暴露会让别人喜欢你”,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西迪尼·朱亚德通过一系列实践得出了这个结论,这对于孩子同样有效。当孩子受伤、产生心理阴影时,可以找机会给他们讲自己小时候的糗事,注意是引起他们共鸣、不是说教式的,希望通过自我暴露告诉孩子,他们对父母敞开心扉是安全的。
第三,选择幽默的方式。引导孩子积极看待生活,生活不是一场悲剧,哪怕孩子做了坏事,或者犯了大错,也一定有值得微笑或大笑的东西。当我们从更宽广的角度、更幽默的态度看待事情时,孩子也会学会用同样的方式看待生活,当他们学会了轻松自在地度过生活,而无须把喜剧或悲剧的情节强加于人时,就慢慢长大、成熟起来了。
第四,善于角色调换。做个简单的小游戏,角色扮演,让孩子扮演家长,让家长扮演孩子。这个看似简单的游戏,却有着无穷的力量,练习与家长分开而独立做的每件事情,能真切增进彼此的理解。换的是专制与控制欲,不换的是平等和爱。
做个总结。负面情绪每个人都有,我们不能阻碍它的产生,也不能压制它的释放,如何将其掌控在合理的范围内,保证它不伤害心理和真实的身体,确实非常重要。寄希望于他人的互联互通,肯定是个好办法,但最重要的还是自我的修行。希望我们都能拥有一个宽大、空灵的“情绪容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