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绘画、雕塑、音乐、建筑作品的完成过程,在创作的某些方面是相通的:作品的实物,是作者心灵世界的物质化反映;创作的过程,是以智慧方法实现作者心灵世界艺术标准的具体过程。
工程师、设计师手中的图纸,直接间接地等于一座桥梁、一幢建筑、一座雕塑、一辆火车、一枚火箭的成品与质量,可谓十分十分重要。
如果从三峡大坝、南京长江大桥、香港中银大厦、复兴号高铁的成品反向地推演出设计师手中的图纸,可想而知,那应该是多么的严谨、精密、科学、细致。
小说大纲与工程图纸具有同样的作用。我们在创作之初,务必将故事大纲写到最好。
故事大纲的主体是由时代空间背景、历史大事件、人物体系(关系图谱)、主要线索、重点故事素材、各章情节矛盾构成的。构思设计大纲,就是要统筹全局,塑造一个能够撑起小说内涵、形成艺术质量的核心性、根本性的骨架。
正所谓“网的总绳,称之为‘大纲’。”撰写过程中,应以文学的意识、情感和思维为基础,适当地运用理科思维,设计出一个统领作品全局、支撑故事内涵、构造艺术生命的框架体系。以下是具体方法:
1.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一个新手,如果单凭一支笔、一沓纸,往往绞尽脑汁也不能取得重大进展。比较有效的方法是,根据自己所能胜任的题材类型,确定要写什么作品,相对应的,找来几部或十几部古典小说和现代小说经典作品(自己选择或参照第二章的必读书目),设定一个阅读原著和总结大纲的计划,将每一天的任务分解开来,并踏实的完成每一步骤。
如果时间可以自由安排,最好是一天总结一到两个章(回),40万字的小说可用半个月完成,80万字的则用一个多月。磨刀不误砍柴工,假如能够扎实的达到计划目标,半年过后,构思故事框架和大纲的功力会大大提高。
具体的做法是,将每一部必读经典小说精读一遍甚至数遍,按章回、按情节、按片段、按段落,扎实总结出每一个局部情节的梗概,用一句话、一段话概述清楚。大概的比例是,原文一万字,自己的总结是500到800字。一个片段一个片段的积累下去,巨人肩膀上的风景将会逐日壮丽起来。
坚持按步骤推进,每一天都会有收获。完成一部作品后,将每一章回的故事梗概整理、修改成一个完整、丰富的故事大纲,这样就可以吃透原著的根本,同时也有了模仿和创新的模板。
凭借经典作品高度成熟的框架结构,我们可以对照着仿写一个或者数个新的故事大纲,从人物关系图谱设计到故事素材的填充,再到情节矛盾的艺术化安排,一幅清晰崭新的作品大纲便会诞生。
2.时空背景的巧妙铺陈
时空背景是故事发生的前提,特别是空间(国度、地域)的特性和多元程度,决定了小说人物、情节的复杂、丰富程度。比如,《射雕英雄传》的时代背景是南宋末年,空间背景是金、辽、宋、西夏、蒙古、大理、吐蕃等,如此宏大的格局,从根本上决定了人物、事件和情节的多元多样、波澜壮阔、宛转曲折。
可以多看一些经典作品,总结出时空背景的铺陈特点,像《大秦帝国》《战争与和平》《风起陇西》等,都具有很高的学习价值。
许多这类作品反映出了一个共同的特点:构架于历史背景下的故事大纲,往往具有多样化板块的客观基础。初写小说的创作者可能做不到一下子驾驭那么宏大的题材,但是,我们可以运用自己总结出的规律,把目光移向完全不同的题材和时代,以此为导向,创新性的设计一部新大纲的时代和空间。
当然,有些小说是没有时代背景的,读者看不出故事发生的朝代和年代,但却同样精彩绝伦,比如《笑傲江湖》等。这一点,只有创作者从“形而下”的水平上升到“形而上”的水准,才能轻松把握、任意挥洒,新手最好不要尝试,但可以将这类作品作为在未来要实现的目标来激励自己。
3.历史大事件的潜在安排
历史大事件是故事体系中的巨石。如果我们所创作的不是以真实历史人物为主要人物的作品,那么,可以说,历史大事件便是虚构人物的故事的命脉。
虚构人物在作品的艺术世界中生活、工作、完成戏剧任务,历史大事件是决定他们命运的大气候。因此,许多小事件、故事情节的安排,都要围绕大事件而逻辑性地进行。
比如,如果一部作品中包含“七七”事变,那么全部的虚构人物都必将受到“七七”事变的影响:有的可能会奋勇抗日,有的可能会远走他乡,有的可能会叛变革命,有的可能会变为汉奸。每一个具有个性化特征的角色的意识思想、心理活动、语言行为,都会由“七七”事变而引发出来。这便是历史大事件在作品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