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子之心,人皆有之。但要把握好“度”,却是一件很有挑战且需要大智慧的事情。
教育孩子时一个系统工程,属于复杂科学。复杂科学之于简单科学最大的差别就在于其因果关系的不明确性。有人用造车和教育孩子举例子,先说造车,对于普通人来说,机械内在的构造,已经相当复杂了吧,但是,造车依然属于简单科学的范畴,原因就在于车子构成部件之间的关系是清晰的,可以明确追溯的。教育孩子就不一样了,我们能够保证,让自己的孩子在语数英理化生…各个学科都表现优异,从而得出孩子的教育是成功的这样的结论吗?很显然,没有人能够100%的确定,因此,输入端和输出端之间,并非强因果关系(不要杠精附体,因为笔者并不是宣扬读书无用论)。
那么问题来了,面对一个系统的、马拉松式的工程,作为父母,我们在教育的过程中,应该如何去把握其中的“度”呢?
我们快速地在脑海中回顾一下,我们的孩子在一岁左右蹒跚学步,或者刚刚学会走路踉踉跄跄,常常会遇到的一种情况--摔倒,面对几十上百次的摔倒时,我们彼时彼刻的反应是什么?典型的有两种,第一时间走到孩子身边,抱起孩子,或者在他/她旁边俯下身,鼓励勇敢自己站起来。请问您是哪一种?紧接着到了一岁半,小家伙尤其喜欢自己用勺子吃东西,但每次都会弄到脸上、衣服上、餐椅、地上,然后我们又会怎样?继续让他/她自己探索,还是从此以后,直接帮忙代劳,来个一不做二不休,喂他吃,保证没那么多邋遢的后续了。二岁多的小家伙,喜欢自己穿鞋子,但每次都很慢,我们是选择耐心一点等,还是为了赶时间总是帮他穿好呢?即便到了上小学,拿什么书,课程表大人比孩子更清楚,又或者带个水壶,大大小小的事情,常常需要提醒。
当我写出上面一段描述的时候,如果大多数时候您选择了代劳的话,那么您需要引起注意了,因为,您有可能就是我这里提到的“直升机式”教育的家长。
我们发现,直升机式的父母,好像总是盘旋在孩子的上空一般,即便在孩子遇到需要自己面对的事情的时候,也会不合时宜地,像消防员遇到大火一般,发起救援。在研究和总结了上百个案例后我们发现,直升机式的父母,常常会导致过度干涉、过度教育。正面管教的作者曾今在她们的著作中提出一个理论,叫做“自然后果”,意思是说“让孩子去体验自己选择/行为所造成的后果,这会让孩子对错误或者不良行为有更深刻的意识。孩子在体验到了自然后果带给自己极差的感觉后,就会想办法积极改进。”这里是原文引用,但在我看来,自然后果的使用范围不应该仅仅局限于错误或者不良行为,而应该延伸到教育和孩子成长更多环节,比如上面举的例子,学步期的孩子由于走的不稳摔倒了,那我们是不是可以视情况选择俯下身鼓励,而不是直接抱起来呢?
我们身边,总是会听到一些需要家长反应说,家里有个要监督才能好好写作业的孩子,但回过头我们再深入了解的时候发现,原来这个孩子该学什么,不该学什么,家长帮他/她安排的,不仅仅是文化课,就连孩子的兴趣爱好都安排好了。然后有一天,孩子考大学,考什么大学,选什么专业,大学毕业以后干什么工作,在异地发展还是回父母身边,统统安排!但很不幸,在这一点上,今天很多年轻的父母,如果您还是一位直升机父母的话,可能又要受挫了,因为我们能主导的实在有限,而且,我们认知的局限和未来的不确定性,有可能会让使得我们好心办坏事。
这个世界上大多数的爱都是为了更亲密地在一起,而亲子之爱,却是为了有一天当我们的孩子离开我们,甚至当我们不在这个世界的时候,他们还能快乐地过好自己。
所以,我想写在最后的是,我们的孩子是一个独立的个体,而且他们需要自己去面对和解决问题。我们创造安全的环境,让孩子获得他们需要的归属感、价值感,以及我们无条件的爱,胜过一切大大小小的代劳,我想这应该是家庭教育的最底层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