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情绪流动——武志红心理课笔记(第49周)

预告篇 

这是自由主题下的第二单元。上一个单元武老师讲到了高峰体验和心流。高峰体验和心流本质上属于同一个东西,都是有什么东西在体内流动的体验。

在武老师看来,“流动”,是极为根本的。本单元谈谈情绪的流动。

在现实中,一谈到情绪,很多人会很自然地会联想到负面情绪,像悲伤、愤怒、恐惧和内疚等等,在他们的感知中,这些情绪都是负能量,常常被视为该抛弃的,或避免出现的东西。但学过心理学之后,就应该知道,负面情绪和正面情绪一样是人性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也是该被接纳的。

对于接纳,我们在认知上都懂,但怎样才算接纳呢?武老师认为,接纳的标志,就是在某个情绪上,你体验到了流动,这个情绪能在你这里自由流动了。

可以说,所谓接纳和觉知的标志,就是流动在发生。这也是武老师所理解的心理咨询产生效果的标志。

心理咨询如果只是带来认知上的改变,那还不够,甚至这种改变可能都不是真是的。心理咨询应该是在帮助来访者真正拥抱自己凝结的能量,也就是情结。

情结这个概念在荣格的分析心理学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荣格认为,个人无意识的主要内容就是情结。是指在个人无意识中,对造成意识干扰负责任的那部分无意识内容。换句话说,情结是指带有个人无意识色彩的自发内容,通常是因为心灵伤害或剧痛造成。

弗洛伊德说:梦是通往潜意识的忠实道路。

荣格说:情结是通往无意识的忠实道路。

从临床意义上来分析,情结大多属于心灵分裂的产物。创伤性经验、情感困惑、道德冲突等,都会导致某种情结的产生。弗洛伊德的俄狄浦斯情结和阿德勒的自卑情结等,都是十分著名的例证。

荣格有一句名言:今天,人们似乎都知道人是有情结的,但是很少有人知道,情结也会拥有我们。

拥有情结是正常的,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情结。

所以,对于情结,我们应该触碰它、觉知它,让它重归流动。心理咨询师要做到这一点,首先要处理好自己的体验,如果只是掌握了一堆理论和技巧,还远不是一个卓越的咨询师。


一、打开能量之结 

武老师先讲了一个他自己经历的事。他在上研究生的时候,和几个同学组成学习小组,每周聚一次,轮流讲自己的体验和故事,有一位老师在现场做督导。

即便在这样的场合,打开自己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武老师感觉大家的心灵都披着厚厚的盔甲,要为自己讲的体验和故事涂脂抹粉,那些体验和故事也因此失去了力量。大约半年的时间,他出来没被打动过,直到遇到一次例外。

当时,一位女同学讲了自己的一件伤心事。有一天晚上,她接到一个从美国打来的国际长途电话,说她的一位高中班上最天才的男同学在美国划船游览时遭遇雷击,同船的其他人安然无恙,只有这位同学当场死亡。这位女同学是在电话亭接的电话,一听到消息,她就开始泪崩,之后,她不知道说了什么,又是怎么回宿舍的。在小组中讲这个故事的时候,当时的这种感觉又一次袭来,她再次失声痛哭。包括武老师,现场的人都被深深地打动了。大家陪着她落泪。只是,在难过之后,武老师还有一种特殊的感觉,他仿佛听到了“天籁之音”。

等大家情绪平静之后,武老师讲了自己的感受,并解释说:那我女同学讲的那么纯粹,没有掺杂一点杂质,是他感受过的最纯净的悲伤,也许是这个原因,他感觉像是听到了来自天堂的音乐。在描述这个感受的时候,武老师担心这样的讲会冒犯那我女同学,因为那样悲惨的事情他竟然有了享受的感觉。但那位女同学说,她没有被冒犯的感觉,反而这种形容让她很舒服。

武老师在《现实13|你可以执着,也可以放弃》这节课中,讲过“哀伤过程”,这位女同学悲伤流动的过程,就是典型的哀伤过程。

任何丧失都会导致悲伤,如果我们不让悲伤流动,意味着,阻断了这个悲伤导致的悲伤过程,这样一来,就会有心理能力淤积下来。丧失越大,淤积的心理能量就会越多,构成一个“情结”,于是给人带来各种问题。而让悲伤流动,就会打开能量淤积之结,让卡住的能量释放出来。这个过程也常常会带给人感知上的重大突破。

关于这一点,武老师又讲了一个故事。他的一位女性朋友童年的经历很凄惨。两三岁时,她妈妈和爸爸离婚,失去联系,爸爸是个花花公子,情人不断,对她这个女儿一直缺乏关照。爷爷奶奶对她不错,但在她5、6岁时,爷爷奶奶先后离世。在所有亲人中,只有姑姑对她不错,一直照顾着她。这样的童年,让她特别在意别人的评价,害怕被人疏远和伤害。为了讨好别人,特别是同学,她用过各种方法,但是没有一个同学喜欢她,大家总是嘲笑她,嘲笑她衣服难看、穷。一次,学校换书桌,只要交十几元,就能把旧的木书桌换成漂亮的铁书桌,可她交不起,于是全班只有她一个人用旧书桌,那种对照格外显眼,让她感到了巨大的自卑。

这种事情经常发生,她终于忍受不住了。小学四年级的时候,她想自杀。她连续想了几天,问自己为什么要活在。后来,她拿出笔,在一张纸的一边写上活在的理由,另一部写上死去的理由。活在的理由只有几个,而死去的理由却是长长的一串。写完,看着这张纸,她感到无比悲伤,哭了起来。开始是啜泣,慢慢变成了嚎啕大哭。以前,她也哭过很多次,但从没有像这次哭的这么伤心。她哭了很久,自己都不知道哭了多长时间,仿佛没了时间概念。哭的最伤心的时候,她内心深处突然跳出一个声音对她说:你很惨、非常惨,但你有力量很好的活下去。就是这句话,给了她想象不到的力量,她瞬间意识到,她要继续活下去。

从此以后,她不再关注别人对她的评价,也不再惧怕别人对她的拒绝和嘲讽。奇怪的是,她逐渐强硬起来之后,很少人再奚落她了。

于是,她慢慢的体验到了自己原来也可以强硬、也可以强大,自己生活的世界也不再都是黑暗、无助和压抑,她的性格开始变得越来越开朗,朋友也多了起来。到了初中,她有了许多朋友,有人还成了她的崇拜者,有男孩子开始给她写情书。

随着自信的增强,她的人生构想也越来越清晰。她上高职时开始打工,做过酒店服务员、啤酒女郎、酒吧歌手等。高职毕业时,她已经攒了几千块钱。她把多数钱留给爸爸,自己拿着几百块钱到广州闯世界,多的越来越好。

武老师说,他刚到广州时就认知了这个女孩,有一年过圣诞,这个女孩要求武老师到她家过圣诞。武老师原以为是几个人的小聚会,没想到,这是一个盛大的聚会,有三十多人参加。来的客人中有硕士毕业的,有公务员、律师等形形色色的人,而她一个高职生,却没有丝毫的自卑,作为邀请大家的主人,显得从容、自信。

在武老师看来,这个女孩就像是心理学上的“例外”,那么悲惨的童年经历,居然能长成这样一个心灵健康的女孩,实在是令人惊讶。那么这个例外是怎么发生的呢?在武老师看来,是那次极度的悲伤是个关键,那次悲伤让她接受了一个现实:“你很惨,非常惨”。

妈妈离开她,爸爸忽视她,爷爷奶奶离世,老师和同学的奚落,都让她感觉自己非常惨。而这些一旦发生,就无法改变了,这就是她身处的现实世界。

悲剧本身并不一定导致心理问题,它之所以让人陷入困境,常常是因为我们想否认人生的悲剧性。

武老师给我们描述了这样一个过程:你很惨,没人爱你,这种事实太让人难以承受了。于是,你骗自己,对自己也对别人说,“我很好,我很幸福,其实很多人爱我”。这种自我欺骗暂时会让自己好受些,但最终会在心中竖起一堵墙,将你的心与人生真想隔离开来,随着这堵墙增厚,就会产生各种心理问题。

这位女孩在四年级前之前正是如此,她拒绝承认很少有人爱她的人生真想,于是及其在乎别人的评价,无比渴望得到所有人的爱,结果大家对她“爱的索取”都有些抵触。她的表哥说,她看上去很乖巧,但内心中总有一股强烈的怨气,这让他和其他亲友都不太喜欢她。但这次深切、畅快的痛哭之后,她在潜意识里承认了这一切,就是很少有人爱自己,也不再和现实较劲了。

这一点非常关键。这位女孩说:如果所那次哭泣前后有什么最大改变,那就是:以前她总是围着别人转,总渴望别人给自己什么,以后她把注意力放在了自己身上,只为自己跳舞。

以前她总是战战兢兢,想赢得别人的认可,结果得到是别人的冷落和嘲讽。以后,她不再关注别人,不再想从别人那里得到认可,只是“为自己跳舞”,人们反而走过来,和她一起跳舞。

武老师认为,这个女孩的情况不是特例,而是普遍的心理机制。

哀伤过程是告别悲惨过去的必由之路。

这种哀伤真切、纯粹的,不是为了获得什么好处,不是为了让人可怜、博得同情的表演。而是仅仅直面自己的不幸时,自然感受到的哀伤和难过。

当哀伤自然流动时,必然会泪如泉涌,而泪水就像是心灵的洪水,会冲垮心中构建的各种各样的墙。随着心灵之墙的一一倒塌,让会坦然接受悲惨的人生真相,不再去一味地否认,也不再和这个无法改变的现实较劲。一个人的心理能量就会获得解放,从新回到人的身上。这个人的自我于是开始摆脱虚弱,变得有力。

关于悲伤,武老师喜欢美国心理学家托马斯.摩尔的话:悲伤把你的注意力从积极的生活中转移开,聚焦于生活中最重要的事情。当你损失惨重,或处于极度悲伤时,你会想到对你最重要的人,而不是个人的成功,是人生的深处规划,而不是令人精神涣散的小玩意以及娱乐项目。

武老师说,相信许多人有这种体验:一场大病、一场灾难或是一场意外的死亡,会改变人们的人生态度,使我们明白什么是人生中真正重要的。这也是悲惨的人生真相必将带给我们的馈赠。


二、让愤怒流动 

在所有负面情绪中,愤怒也许是被人们误解最多的。人们害怕愤怒情绪的表达,也有各种教导,教人们如何压抑愤怒。

武老师发现一个现象,在互联网上,谁先表达愤怒,谁就容易被公众排斥。当然,互联网上也会出现反例,一些动不动就破口大骂的人,也有可能成为非常红的大V,那大概是因为,这些人一开始就表现出强烈的攻击性,而且自始至终都是这样一种姿态,公众反而接受了他们的这种特定形象,成为自己潜意识了攻击欲望的现实代言人。

武老师认为:不管公众怎么看待愤怒,也不管自己怎么看待愤怒,一个人都需要学习如何表达自己的愤怒,否则,就会带来各种心理问题。

在武老师看来,愤怒和性一样,属于人的本能驱动力。愤怒的动力被“阉割”,一个人就会变得萎靡不振。而事实是,愤怒不会因为被“阉割”而消失,它只是被压抑、封闭起来了。那些看起来没有愤怒的人,其实会找其他的途径释放自己的愤怒,而这时的愤怒已经被扭曲或装扮成其它形态,我们甚至意识不到它源自内心的愤怒。比如说,在单位里,对上司不满产生的愤怒无法直接表达,而这个情绪又无法纾解,于是它就会变身成拖延、迟到、遗忘等消极对抗的行为,表现潜在的愤怒和不满。

武老师举了一个例子:一个女孩,她的父母疼爱她的弟弟远胜于她,但她不能表达愤怒,否则就会招致责骂,得到的爱会更少。于是,她变成了一个看上去非常顺从、仿佛彻底没有了愤怒的人。在家里如此,在单位也是如此。

在单位,有些领导和同事会推给她有些并不属于她的任务,她不敢推辞,因为害怕得罪人、影响关系。在咨询时,她对武老师说:“我从不生气”。可是,那些工作中本不属于自己的任务,她总是拖延,还犯一些莫名其妙的错误。结果,常惹得那些领导和同事对她非常愤怒,导致她多次被开除。

这个女孩在工作中拖延和犯莫名其妙的错误,其实就是被动攻击。当遭遇不公平待遇时,她不敢直接捍卫自己的权利,守不住自己的空间,于是只能忍气吞声。不过,不过她并不像她自己说到那样“从不生气”,她只是在怒气产生的第一时间把怒气压了下去,让自己在意识上觉察不到,因为在她的意识中,愤怒是有害的,不能表现出来,愤怒只会给自己带来更大的伤害。但愤怒并没有消失,通过一系列心理机能,被扭曲和掩盖,于是以拖延和犯莫名其妙的错误等方式表达出来。

她的那些领导和同时感觉被攻击,这种感觉是真是的,这个女孩的确是在报复他们。但这种报复是破坏性的,既得罪了人,也不能捍卫自己。感觉被攻击的领导和同事,也回报了她愤怒,这造成了她多次被开除,身心难免受到巨大负面影响。

此外,这个女孩的不愤怒让她看上去成了一个惨兮兮的可怜虫,她永远有说不完的委屈,她总是在自怜,无意中想找一切机会让别人可怜自己。

武老师认为,这个女孩如果能在第一时间识别自己的愤怒,并适当地表达出来,那她就能远离这种无力的自怜状态,变成一个有力的人。

否认和压抑愤怒,会导致人错误地评判形势。

武老师举了个例子:有一个女研究生,她的导师申请了数千万的科研经费,而她是这个项目的得力干将。导师为了利用她,不让她学习其他知识,只让她做一个方面的工作,而这个工作她已经完全掌握,再干下去也不会有什么提高。不止如此,这个项目给导师带来很多收入,但每月导师只给她200元生活补贴。这是赤裸裸的剥削。只是认为自己的未来很大程度上是由导师觉定的,她还有赖于导师的恩惠,所以不敢对导师表达愤怒。

等她意识到了自己的愤怒并从新分析了全盘形势后,她才意识到:导师对她的依赖要远大于她对导师的依赖。她有资本和导师讨价还价,对导师的剥削说不。于是,她做了。她和导师讨价还价,开始导师很生气,但最终还是让步了,因为僵持下去,导师的损失更大。武老师认为,女研究生意识到了愤怒,并合适的表达了出来,是愤怒为女研究生争得了公平。

所以,武老师认为,一个人不能、也不必像小孩子一样,一感受到愤怒,就立马发泄出来。但必须要清楚地知道他的愤怒,以及为什么愤怒,然后采取适当的方法富有智慧的处理它

日本的一些公司设有“愤怒吧”,那些受了上司、家人和社会强势人物气的员工,可以到“愤怒吧”发泄自己的怨气。比如把上司的画像帖在木偶上,然后让员工攻击木偶。这是一种转嫁式的处理方法,但总比不处理要好。

武老师认为:好的处理方式是,理解你的愤怒,问问它们向你传达的信号是什么意思,然后富有智慧解决它。

对此,托马斯.摩尔有非常的表述:

你要理解你的愤怒,最终才能触及到它的核心。它有某种深奥的内涵,帮助让你的生活变得更有意义。如果你确切的知道,是什么让你生气、你在和谁生气,你就能清楚自己的立场与事情的重点,以及该如何从情感上加以处理。愤怒厘清了复杂的生活,并不断将其重组。

精神分析认为,生命力天然是带有攻击性的,当我们能很好的展开攻击性时,例如合理的表达愤怒,生命力由此得到伸展、张扬。

讲到这里,武老师想到了音乐剧《歌剧魅影》,它讲的是歌剧院里出没一个魅影般的戴面具的男人,和这家剧院年轻女主唱的爱情悲剧故事。

这个女主唱有个问题,她的最高音一直唱不好,而魅影来教她。当开始唱歌时,魅影用充满魅力的声音激烈她“再高一些!再高一些!再高!再高……”,突然间,她爆发了,唱出了极具震撼力的高音。

武老师说,他在广州和伦敦,两次去歌剧院看过《歌剧魅影》,在女主角飚出那个最高音时,他都是瞬间泪崩。泪崩中,他首先是有触动,觉得女主角的生命力在极致地流动;其次是悲伤,因为这份流动自己没活出来;还有就是坦然,至少他看到了有这种可能。

魅影因为天生丑陋不得不带上面具,他充满了愤怒。在表达愤怒上没有障碍,因为他和外界关系隔离了,他不必在意别人的感受,因此他有了一种独特的魅力。歌声就是这种独特魅力的一种表现,这打动了女主角。

在武老师看来,魅影的形象是一种隐喻。只要你是还没有充分活出自己的人,那你心中必然都会藏着一个魅影。魅影是没有被看见的真我,他充满黑色生命力,让我们惧怕它的表达,因为担心这会带来别人的报复,或是对别人的伤害。可那些活在愤怒中的人,我们对他们既排斥,又被他们吸引,因为他们敢于表达愤怒,这在满足程度上,成了我们压抑在潜意识中的愤怒的“代言人”。

例如《歌剧魅影》中的女主角,她之所以唱不出最高音,是因为她活在竞争中。歌剧院本来有一个台柱子,年龄大了,需要让位给这位年轻的女主角,但她不愿意,因此引发了两个人之间的嫉妒和竞争。女主角顾虑太多,于是生命力被堵塞了。魅影歌者的出现,一下就吸引了她。她知道,魅影的歌声是一种极致。在他的引导下,她终于唱出了最高音。

武老师认为,在任何领域,要唱出我们自己的最高音,都需要敢于表达自己的愤怒,表达自己的攻击性。这不仅仅是“出口恶气”那么简单,这会让人品尝到活出自己的滋味。

就像托马斯.摩尔说到:愤怒,给予你力量和动力,让你生命的每一分钟都具有创意,每一分钟都表达出你自己的风采。


三、两种愤怒

武老师所说的两种愤怒一种是好的愤怒、另一种是坏的愤怒。

所谓好的愤怒,就是既能保护自己的空间,也能促进关系朝着建设性方向发展。

所谓坏的愤怒,是指带来破坏性的愤怒。

武老师先讲了一个故事,帮助理解两种愤怒。

男性来访者A,有一位朋友B,A总觉得B是一个损友,因为B总是找各种理由占A的便宜。A认为自己是个大度的人,所以对这种事情总是一笑而过,可内心隐隐还是不舒服。有一次,他们共同做一件事,B连续占了A几次小便宜,A再也按耐不住,终于大怒,直怼B不知好歹。并且,言语中,B还透露出一种感觉,似乎是觉得A不能保护自己、让人瞧不起的蠢货。

B这种在智商上趾高气扬的态度让A尤其恼火,于是,A设计了连环套,让B中计,遭受了一连串的损失,之后,A再不经意透露说,你(B)智商怎么这么低,这么容易就中计了?做这些事时,A做好了两个人关系玩完的准备的。但没想到,B遭受了损失后,竟然对A表达了尊敬和歉意。此次之后,两个人从损友变成这真正的好友。

这个事让A明白,原来表达愤怒、“报复”、“算计”是可以赢得别人的尊重的。而且不是只会破坏关系。后来,A在表达愤怒上就容易多了。

武老师认为,这是愤怒独有的价值,人们通常尊重的都是力量,一个没有愤怒和力量的好人,容易获得同情,但不容易得到尊重。

托马斯.摩尔在其著作《灵魂的黑夜》中说到:你最好只和那些会表达愤怒的人做朋友。

托马斯.摩尔为什么这样说呢?武老师认为,至少有两个原因:

一是一个能坦然表达愤怒的人,会很快表达出立场和态度,这样沟通更有效,从而愿意留在关系里;而压抑愤怒的人,他不能直接表达他的立场和态度,这会让沟通变得复杂而低效。

二是压抑愤怒的人,他的愤怒并没有消失,会以其他方式展现出来,并且,压抑愤怒的人在潜意识里觉得愤怒是破坏性的,才会压抑愤怒,但当愤怒的情绪不断积累,大到无法压抑、控制时,愤怒将会不顾一切的爆发,而这常常会带来破坏性的后果。

此外,武老师提醒,必须小心那些貌似没有一点愤怒的人。因为他们的愤怒是压抑到了潜意识,一旦释放,就容易像火山爆发一样。

武老师举例说:一些人情商极高,他们会告诉武老师,要小心那些压抑加内向的人。压抑加内向的人太容易忍让,可能让你误以为他们好欺负,可当外部给他们造成的压力超出他们能忍受的上限时,他们觉得退无可退,就会爆发,后果会很严重。

所以,要学习直接、富有智慧地表达愤怒,这样你就是在提醒别人尊重你、尊重关系。

这里,武老师引用托马斯.摩尔的话:

当人们清楚明白的表达出愤怒的情感时,它就能为一个人和一种关系做成很大贡献,但当愤怒被遮掩隐藏起来时,它的影响则正好相反。

为了更好地表达愤怒,需要分析一些愤怒到底是什么?

为了说明愤怒是什么,武老师讲了知名咨询师胡慎之的故事:

一直以来,胡慎之常因为吃饭的事情情绪失控,他特别不能忍受吃饭的时间被拖延。例如订餐,如果送餐的人来晚了,他会非常愤怒,忍不住对送餐的人发火。

为什么吃饭的事情会引起他这么大的情绪反应呢?对此,胡慎之在没有学习心理学之前,也想过很多,最后认为是男人受不了饿。

但当他学习了心理学之后,才逐渐搞清楚了自己在这件事上的问题。原因在自己的原生家庭,是对经常让自己挨饿的父亲的原始愤怒,转移到了其他让他挨饿的人身上。

在胡慎之小时候,他父亲常常用面壁的方式处罚他,责令他跪在一个板凳上,面向墙壁思过,一跪就是三个小时,而且常常在晚饭前开始。三个小时过去,饭都凉了,妈妈和奶奶求他父亲想让他吃饭,但父亲坚决不同意,还大声吼妈妈和奶奶。

挨饿的滋味非常不好受,胡慎之到现在都印象深刻,当时他非常愤怒,但不敢表达,因为父亲那么强大。不敢表达的小胡慎之表现的像一个听话的孩子,忍受了这一切。直到小学三年级,他才爆发出自己记忆中第一次愤怒。

一天中午,上最后一节课的老师拖了堂,大约拖了一个小时,而他放学后还要走10分钟,才能到妈妈上班的地方吃饭。在路上,他越想越气,越想要委屈,当走到妈妈那里,看到妈妈为他准备的午饭,怒气一下子到了顶峰,他举起饭盆,猛地摔到地上,然后转身又去了学校,这顿午饭也没吃成。

这次发怒在胡慎之的记忆里只是昙花一现,他之后又变成了那个很乖的、没有脾气的小男孩。

胡慎之大学毕业后到防疫站工作,一次去一家餐馆检查卫生工作。那家餐馆老板给他们安排了午餐,但向下布置任务时,出现了疏漏,结果,等干完工作,准备就餐时,饭店的服务员告诉他们没有安排午餐。胡慎之会有说:听到这个消息,他暴跳如雷,生平第一次这么愤怒,而且完全不能控制。他把餐馆的服务员、经理和老板叫来狠狠的训斥了一番。当然,只是挑卫生的毛病。

其实,胡慎之也知道,餐馆临时安排一顿午餐非常容易,但他就是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甚至上司极力相劝都不成。这还只是开始,从此以后,他对挨饿特别不能忍受,而且不成了一个很有怒气的男人。

这导致了两个结果:一是他觉得自己的人格理论越来越强,二是他因为愤怒时空的情况越来越多。

后来,他逐渐理解到,他因愤怒引发的失控,常常是把对父亲让自己挨饿的愤怒转嫁到其他人身上。有了这个觉知,他对愤怒的控制力才越来越强。他也试过对自己小时候无比畏惧的父亲表达愤怒,这是一个重要的挑战。随着认识的深入,他能做到,对惹到他的人第一时间表达愤怒,而不是迁怒别人,这让他的人际关系开始变得顺畅,而且尊重他的朋友也越来越多,朋友们在他面前也很放松,因为他们知道,胡慎之是个直截了当的人,把问题当面解决,不藏着掖着,而他们也可以这样对待胡慎之。

这些经历,让胡慎之领悟到,愤怒有好的,也有坏的。他说:好的愤怒,针对的必须是导致你愤怒的那个人,你对那个人愤怒,你才能捍卫自己的空间,而且愤怒的表达才会有效。如果一个人惹了你,而你不敢对他发怒,而是宣泄到其他人身上,那么你发泄的再厉害也没用,因为选错了对象。

将怨气发泄到并非是导致你愤怒的其他人身上是迁怒。武老师说,他养了一只鹦鹉,超级聪明,它几乎咬过所有的到武老师家里的朋友和亲人,还常咬出血,但它从来不咬武老师,因为武老师不能接受它这样。一次,武老师家里来了一位鹦鹉特别喜欢的好脾气客人,吃饭时,鹦鹉在饭桌上,走到武老师的碗边,想从碗里叼点东西吃。武老师瞪了它一眼,它后退了一步,突然有些癫狂地转身走到客人那里,吭哧咬了他一口。这让人从一只鹦鹉身上,看到了什么是迁怒。

学习直接而合理地表达愤怒,而且是对引发愤怒的人表达,这是一件非常有张力的事情,你越是能做的这一点,就越会发现,你会拥有更好的关系,而不是相反。能做的这一点,通常也有很大魅力,因为,流动,,会让关系中各方都不再压抑,而这就是生命。


四、让一切流动 

之前讲了悲伤和愤怒,这节课讲恐惧、内疚等情绪的流动。

让恐惧流动

恐惧,是极为根本的负面情绪,可以说,恐惧决定着我们自我的边界。我们常说的突破自己的舒适区,进入到更大的世界,这里舒适区的边界,总是由恐惧所形成。

不过这里需要认识到一个很重要的东西,就是我们最恐惧的东西多是童年,甚至是童年早期形成的。

那个时候,一个人拥有的内在力量以及相应的外部资源比较匮乏。随着年龄增加,特别是到成年后,一个人拥有的内在力量以及相应的外部资源就丰富的多了。这时,常常就可以去面对生命早期所恐惧的东西了。

武老师举了个例子。有一位女士,每当夜幕将临时,她都会把家里所有的门窗锁好,并一遍遍的检查,生怕没锁好。

即便如此,她也不能安心,她还好把家里的灯全部打开,然后自己坐在电视机前看电视。看什么节目不重要,但一定要把声音调很大。她经常这样看电视到天亮,而天一亮,恐惧也随之消失了,然后她才在疲惫中睡去。

她有一个五岁的儿子,但儿子一点都不能给她带来安全感。有时,为了在晚上睡一觉,她会求朋友来陪她。朋友一定得是个成年人,那样她才能睡得着。朋友不需要做什么,只要在她家如何一个地方带着,她就能在卧室安然入睡。不管她睡的多好,只要朋友一离开她家,她一定会在短时间内醒来。

在和武老师的咨询中,发现她对黑夜的恐惧达到了这种地步,是因为她在早年遭受过严重创伤。

在她四岁时,一个漆黑的夜里,亲生父母把她送人了。那一天,她傍晚时睡着了,等一觉醒来,发现已经不在家里,而是在一条船上,身边是陌生的一个阿公和一个阿婆。他们说,他们现在是她的爸爸妈妈了,她的亲生父母不要她了。

这是一个非常惨痛的创伤,在她幼小的心灵上留下了无法抹去的伤痕。现在,这位女士之所以如此怕黑,是因为她第二次被重要的亲人“抛弃”,她的丈夫刚和她离婚。

第一次,在黑夜中被亲生父母抛弃,这容易给她留下幻想:如果我当时没睡着,或许就不会被爸爸妈妈抛弃了。这种心理带到了现在,就好像她的潜意识在说,不能在晚上睡觉。如果这次不睡着,她就可以避免第二次被亲人抛弃了。这是心理上常有的“刻舟求剑”。

面临极度的恐惧,我们最容易想到的是防御恐惧。这位女士正是如此,她一遍遍地检查门窗锁门锁好、打开所以的灯、把电视的音量开到最大、找成年人陪伴,都是为了不想体验到恐惧。

但武老师认为,这个时候,最好的办法是要她去面对恐惧,聆听恐惧,发现恐惧所传递的信息。假如她彻底明白,她的恐惧来自四岁时被父母抛弃的经历,那么这种恐惧或许就可以逐渐的化解了。

不过,武老师认为,这样惨痛的创伤,她一个人是不能独自承受和化解的。她需要专业人士的帮助。这也是成年人所拥有的力量之一,你有了金钱,你有了人脉,你有了生命的自主权,然后可以去寻找各种能帮助到自己的资源。

恐惧,常常蕴含着生命的真谛,你越是恐惧的地方,可能是越是藏着极为重要的生命真相。


让内疚流动

比起悲伤、愤怒、恐惧,内疚的情绪人们更不愿意接受。

因为当一个人处于悲伤、愤怒、恐惧时,体验到的是自己的弱小。而当一个人处于内疚时,会产生“我不好”的感觉。这是对自我的否定。

为了避免“我不好”的感觉,很多人更愿意过分的追求清白感。我们常常会听到这样的话:我已经仁至义尽了,我问心无愧,我良心是没有一点不安,等等。

但是,一份和谐的关系,必然有丰富的付出和接受。你给予我物质和精神的爱,我接受;我给予你物质和精神的爱,你接受,然后回予我更多。如果这个付出和接受的循环被打破,关系也会随之向坏的方向发展。

并且,与想象不同,付出和接受的循环被打破,很多时候不是因为不愿意给予,而是不愿意接受。这是因为接受会带来内疚。

对此,德国家庭治疗师海灵格描绘说:我们付出的时候,就会觉得有权利,我们接受的时候,就会感到有义务。

如果只付出不接受,一个人就会有一种清白感,会觉得自己在这个关系中绝对问心无愧。这是一种很舒服的感觉,有这种感觉的人,会觉得自己在关系中永远正确。那么,相应的,关系的另一方就会绝的很不舒服,会频频感到内疚。即便不明白付出者为什么这么喜欢付出,也会经常感到问心有愧,最终一定会产生逃离的冲动。

一旦对方做出了逃离的举动,那个一直认为自己清白无辜的付出者就会觉得受到了莫大的伤害。并且会激烈地指责逃离者的背叛举动。但实际上,付出者才是破坏关系的始作俑者。

武老师在做心理咨询和日常生活中,见过很多这样的故事:夫妻两口子中,一个人很好,另一个众所周知的坏,可是这个被大家视为坏的人,却坚定的提成了离婚。而那个很好的人拒绝离婚,各种闹,各种不舍。

这是因为在这个关系中,那个“好人”会过度追求清白感,而那个“坏人”则是越来越不喜欢这种感觉,但他们常常难以说清楚,这到底是为了什么。

武老师的咨询师朋友于东辉讲过这样一个案例。“坏人”丈夫说,之所以离婚,可能是因为老婆太好了,对他太好,对家人太好,什么都好,但总是感觉那里不舒服。“好人”老婆听了更加委屈,激动地说:我太好了,难道是罪过吗?接着,老婆对咨询师于东辉说:对这个家,我算尽力了,要真走到离婚这一步,我也问心无愧。咨询师问她:在和其他人的重要关系中,你也问心无愧吗?她说:是的,我对所有人都尽力做到最好。咨询师再次问她,你对人很好,他对人一般,那么是你的朋友多,还是你的朋友多?这个问她问到了关键,现实是,老婆的朋友远没有丈夫的多。

一个人不管多么付出,仍然会不可避免的伤害另一方,总会产生或多或少的内疚感,所谓“好人”常常拒绝这个内疚的流动,于是非常努力的做一个完美的付出者,那样就可以问心无愧了。只不过,这份内疚并没有消失,它其实是被付出者有意无意的转嫁到接受者身上了。

也可以说:付出者其实在享受这样一种关系氛围——既然我是付出的一方,那么我们关系中无论出现什么问题,那都是你的错。

最根本的人性是自恋,所以人最容易逃避的东西就是“我错了”。明白这一点,就不难理解,所谓“好人”为什么常常不是人待见了。


让一切情绪流动

人性极为复杂,关系也极为复杂,在各种复杂关系的互动中,我们会产生各种各样的情绪。每一种情绪都深具价值,越是能尊重这些情绪,并让它们在自体和关系中充分流动,越是对你、对我、对关系的尊重。

如果我们把一些情绪视为好的而去表达,把另一些情绪视为坏的去压抑,那么关系就会关掉那些关键的信号,于是关系、我和你,都变得不真实了。

武老师曾看过一部电影,是一位美国心理咨询师的真实经历,这位咨询师很资深,但他发现自己越来越难以集中精力与来访者共情,来访者倾诉时,他时常分神,例如在笔记本上画漫画。而同时,他和妻子的感情也陷入了无聊的状态。

在这种情况下,他决定来一次环球旅行。在旅行过程中,他经历和很多刺激的事情。例如,他险些出轨,体验到了“可以同时爱两个女人”的感觉,接着体验了被骗的感觉。在非洲,他被武装部落管起来,险些体验到死亡的感觉。此外,还有各种各样的强烈体验。

最终,他千辛万苦地回到家中,在做一个幸福体验测试时,他脑区里的所以部分变得极度活跃,他有了巨大的幸福感。然后,他和妻子的关系发生了质变,对来访者也可以很容易地感同身受了。

人生就要是一场体验,情绪情感是最重要的体验部分,当你让这一切体验都流动时,你会发现,并非只是正面情绪能让你体验到幸福,实际上,一切情绪的流动,才是幸福的根本。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214,904评论 6 497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91,581评论 3 389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60,527评论 0 350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7,463评论 1 288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66,546评论 6 386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0,572评论 1 293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39,582评论 3 414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8,330评论 0 270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44,776评论 1 307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37,087评论 2 330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39,257评论 1 344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34,923评论 5 338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40,571评论 3 322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1,192评论 0 21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2,436评论 1 268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47,145评论 2 366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44,127评论 2 352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看需求。 是否是键值对形式:是:Map:键是否需要排序:···是:TreeMap···否:HashMap···不知...
    小漫画ing阅读 461评论 0 0
  • pattern 1 patter 2 pattern 3 可选参数 在 TypeScript 函数里,如果我们定义...
    晨曦Bai阅读 116评论 0 0
  • 马上就要到2020年了我特别期待2020年我在想2020年会发生什么奇迹的故事,世界会不会有大大的改变,我的...
    d57f46e76c6a阅读 125评论 0 1
  • [法]米歇尔·普西 译者:梁若瑜 法国作家巅峰之作。 2017年国庆的时候,开始看这本书的。 书封面很美,后来回过...
    糖粟阅读 1,134评论 0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