匆匆忙忙,即将又要告别2023年了。对我来说,2023年是有着特殊意义的一年,这一年的生命厚度之厚,以及将我之前的三观和认知不断地被推翻后又重建,是往年的哪一年都不及的,也让我对为人处世,未来理想追求有了不一样的改变和看法。
总结出来有以下几点。
1真正开始懂得了追求自我,把大多数精力放在自己身上。
从前我也跟身边大多数人一样,喜欢热闹,爱听八卦,总是希望能在人前找到一些廉价的存在感,谈起过往也总是滔滔不绝。
但,不得不说,让我真正起到改变的,是从我开始阅读做起。从一个从来认知底层的人开始慢慢实现蜕变,开始学会了从自身找原因,发生冲突后不再开始找他人毛病,而是从自身不断反思。孔子也说:“吾日三省吾身”。但其实我们从小学开始就学过,却从来没有做到学以致用。如果意识不到这一点,总想改变别人,那么你就永远不可能进步。
阅读是必不可少的,真正开始令我改变的是每天从写作中不断思考后的反思,才使自己从思维上发生了改变,从写作中找到了真正的自我。
苏格拉底也说:“不反思的人生不值得过。
“思维影响行为,行为决定结果”。
2改掉了好为人师的坏习惯。“人人都好为人师”,但好为人师的前提是你自己已经做到了,不过真正有结果的人,通常是不好为人师的,因为他们很清楚,让人清醒的永远不是道理,而是南墙。免费的给人讲道理,不但不会引起重视和感谢,反而还会令人反感。
而且大多数人来请教你时,也并不是来真的向你征求意见,而是为了在你这里寻找一种认同感。
曾经有一个好友多次因为婚姻问题跟我提起多次,我也给她提过多次建议,但听过以后依旧还是保持原样,一直是到今年她实在无法忍受了,才离开了那个男人。可见人不是被说服的,而是被老天开启。
再多说一句,一个好老师起到的不是教育的作用,而是点醒。
3拒绝掉无限社交,爱上独处。
喜欢无效社交,大多是害怕孤独,找不到自我的人。
曾经我也是其中的一员,一人独处时总感觉内心焦躁不安,总渴望有一个人来陪着自己打发这寂寞无聊的时间。
一个人只有在独处时才能找到真正的自己,每当独处时,另外一个自己就会不断地跟我对话,开始思考生命的意义,追问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
其实绝大多数人是害怕独处的,并不是因为他们害怕独处本身,而是因为思考是一件极其痛苦的事情,大多数人都会顺着人性做事,而真正让人成长的都是需要反人性的,所以大家才会想要通过扎堆,营造一种假热闹来避免深度思考。
当我总是为了追寻这种“假热闹”而扎堆找朋友,我发现浪费的不只是时间,还会因为跟一些低层次认知的人混在一起而影响我自己的认知。“要知道,一个人的认知就是她身边五个人的平均值。”当我还处于这种企图通过外界寻找这种认同感的时候,一位朋友就对我说了一句这样的话,事后再想起发现在这种追求“假热闹”需求的人群中,收获到的只是一些低级趣味的快乐而已。
4懂得了做减法。
过去的自己,总是喜欢把大量的时间花在“买买买上面”,买各种收纳工具,买各种款式的衣服,简直患上了囤积癖。仔细想想,真正用到的东西又有多少呢?只有不到百分之10而已,我们被商家洗脑成了所谓的消费主义。
商家为了赚钱简直无所不用其极,告诉你女人应该对自己好一点,你买了它就相当于一种身份的象征。我知道大多数人生活在这种环境当中,是很难脱离消费主义,做到独善其身的。但如果我们想过上真正意义上内心充实幸福的生活,我们必须时时刻刻保持理性,明白自己需要的和想要的。
有一句至理名言是:“多就是少,少即是多。”
对人对事对物都是一个道理,我们应当化繁为简,把时间腾出来一部分留给自己,另一部分留给家人。
5年龄与经历无关。
这句话是从抖音上的一个大v哪里听来的,后来我反复琢磨,才明白了其中蕴含的真正意义。
从前我以为年龄大,就懂得多。因为父母在我们小时候就经常说这样的话:“我走过的路比你吃的盐还多”。所以一直让我有一种“年龄大就懂得多”的观念,后来我发现,身边很多人只是徒增了年龄,并没有什么变化。原因就是大多数人在二十岁之后的每一天只不过是在重复他自己而已。这种人看似活着,其实心智年龄是停滞不前或者是缓慢增长的。人想要成长,必定要去经历一些不同的事。而人天生就是趋利避害的,做到这点首先是克服心理上的恐惧,让自己的思维始终保持一种
开放的状态,要敢于拥抱不确定性和接受一切突如其来的变化。
做到这点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却是很难的。拿我自己举例,一开始我认为自己是不可能学会写作的,面对这样的困难,我时时刻刻想要放弃,同时也认为自己天资愚钝,妄自菲薄。但我后来在《认知觉醒》书中学到将大目标拆分成小目标,先从舒适区的边缘处一点点走出来,发现每个人只要是智商正常,就没什么做不到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