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分享一篇發表於2001年,刊載於JoM的大文章,之所以「大」是因為文章試圖從資源基礎論的角度建立屬於創業研究的理論,即創業資源理論,相信策略管理的學者都清楚RBV自提出以來引領了策略領域近10年的發展,理論的核心關注是資源的異質性和難以流動性,隨後Barney又基於這一前提提出資源的VRIN有助於企業形成競爭優勢這一觀點。
RBV的提出為企業取得競爭優勢提供了獨特的見解,也回答了策略管理領域的核心問題,即企業如何擁有持續的績效增長,但作者認為這樣的觀點在回答創業研究的核心問題時依舊有很大幫助,即創業機會的發現和利用的過程也是具有異質性的(有的創業者能夠看到創業機會,有的卻看不到創業機會)。因此,本文就試圖從將資源基礎論視角建立創業研究的核心理論,文章一方面對RBT如何應用於創業研究進行了介紹,拓寬了RBT的應用範圍並將其與創業研究的概念相融合,豐富了RBT理論;另一方面,作者將資源層次的研究引入創業研究中,呼籲學者們在創業研究的過程中應加強領域之間的融合。
資源基礎論早期認為創業是理論中較為複雜的一部分,而隨著RBT成為策略領域的主流範式後,就缺少了與創業領域的結合,而RBT與創業結合開展的實證研究是非常有前景的,這也是許多學者所呼籲的。早期的創業研究要麼是描述某一現象,要麼是借用其他學科的理論,對於領域的正當性和自由貢獻缺乏探討,而本文試圖基於RBT的相關理論脈絡,結合創業研究的現象,建立創業資源理論,完善領域的正當性。對此,作者首先指出異質性不僅是RBT的核心,也是創業研究的核心,即創業研究的核心是機會的發現,而對於機會的認知是異質的,並非所有人都能看到創業機會,這種異質性的來源是創業者個體認知的差異,因此,這種認知本身就是一種資源。(雖然很抽象,但諸位可以想象RBV的提出也沒有告訴大家資源是如何獲得以及資源一定要是產品嗎?也可能是要素市場中的資源,對於這一點在RBV裡沒有明確說明,品牌、歷史等等都是一種資源,因此,這裡作者指出創業者的認知是一種資源我是比較理解的)。
創業者在風險偏好和自我實現方面往往高於其他群體,因此,在研究中往往被單獨定義。也正是因為這樣的特點使得創業者的思維邏輯偏好以啟發式為主(Heuristics-based),而這樣的思維邏輯使得創業者在複雜的情況或缺乏完整信息的情況下能夠更快的進行決策,同時,啟發式邏輯思維能夠快速學習新事物。因此,啟發式認知思維的個體更能夠發現新機會,並更快的利用創業機會,在現存組織林立的環境下快速成長。
啟發式的思維邏輯使得創業者產生獨特的認知,即創業認知(作者認為這是一種異質資源),不同的創業認知會產生不同的創業警覺性(能過找到產品在意料之外的價值)以及特殊的知識,這種知識可能不如領域專家的知識深入,但這種特殊的知識往往與機會創造、環境變化或者潛在的新產品有關,即可以幫助創業者發現專家知識的使用價值。
進一步,在擁有異質的認知、異質性的知識後,創業者會選擇自建企業還是在通過市場利用創業機會取得收益呢?這裡引入Coase和Williamson交易成本的觀點,即當整合特殊知識和利用機會的成本在企業內部低於市場機制時,創業者就會選擇創立新企業,而不是通過市場機制。但有由於對異質知識的整合與協調的過程由企業內部處理的成本較低,因此創業者往往都會選擇以自建企業的形式來對異質知識進行整合與協調。
由於認知的異質性,使得對機會的辨識以及利用會存在差異,進一步導致創業知識也有異質性,即個體對特殊知識看法以及對其價值和發展路徑的判別有所差異。目前對於創業研究的關注從產品市場轉向要素市場,這也使得對資源要素的關注有不同的看法,所產生的特殊知識(Speical Knowledge)往往是隱性的,具有路徑依賴性,但隱性知識較難在市場上直接交易或移轉。而創業者善於協調這些異知識從而實現超額收益。
RBT指出異質性的資源能夠幫助企業形成競爭優勢,但這種競爭優勢的持續則要依靠資源的難以流動性、事前和事後對於競爭的限制。而本文將這一概念與創業領域的研究相融合。
在難以流動性方面,由於資源的異質性產生超額收益,往往會引來競爭對手的模仿,創業研究中也常常會出現新創的產品被模仿的情形。而這時若資源難以流動,就會造就「護城河」使得競爭優勢得以持續,而難以流動的資源往往具有社會複雜性和路徑依賴性。
在創業研究中,由於創業者的認知是基於先前知識和經驗的積累,促使創業者能夠發現創業機會並加以利用,這種認知的建立是具有社會複雜性的,主要體現在2個方面,1.從機會的意識以及資源獲取;創業者的思維是啟發式的邏輯導向,因此在社會互動過程中往往會產生大量不同的想法,其信息獲取的方式也是非線性的,獨特的思考方式幫助創業者取得特殊的資源。2.資源的整合;異質性的認知能夠讓創業者在整合資源時能夠更有獨特性以及高效率。另一方面,認知是具有路徑依賴性的,新創要建立往往是基於先前的技能和資源,新創的發展也往往基於這些技能和資源而展開,這就使得技術的發展有跡可循。
其次,事前競爭限制,這種限制往往體現在資源自身,即資源具有因果模糊性,使得競爭對手無法了解資源到獲利之間的脈絡,這樣就無法模仿,進而難以形成競爭。在創業研究中,創業機會的發現和利用,認知的異質性、特殊知識的積累,都是具有因果模糊性的,但在利用機會建立新企業運營後,競爭者往往會通過模仿產品來競爭。
最後,對於事後競爭機制的論述主要從4個方面闡述,1.創業認知,創業者的特殊認知往往是隱性的且具有個體的特殊性,這些認知的養成也基於創業者獨特的想法以及先前的經驗,競爭對手或「准創業者」往往無法模仿。2.機會識別,創業者獨特的認知會影響其思維方式和決策,進而影響對創業機會的追尋和利用。同時,這種思維和決策方式通常無法輕易移轉,但這恰巧也是機會識別的關鍵。3.策略互補性,新創出現後,相關模仿者也會隨之顯現,即創業者會帶動其他不合格的創業者出現,而隨著新創不斷發展壯大,往往會佔據較多的市場份額,進而會哦投入不斷的創新,但這樣的投入對於模仿者而言是缺乏的,因此,也促使新創會產生持續的競爭優勢。4.因果模糊性,組織的出現是知識創造和累計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往往是通過隱性傳遞(顯性知識往往通過市場獲取,隱性知識往往是組織自己產生,即形成企業獨特的例規和能耐),而隱性知識的過程很難被傳遞,使得競爭對手較難了解新創能耐產生的過程,從而難以模仿。
總結,文章主要從資源基礎論的異質性、難以流動性、事前、事後競爭機制的框架,從創業研究的領域的研究議題進行論述,即創業研究中創業者認知的異質性導致機會的發現、知識的整合、異質性產出都具有差異,這一過程中機會的發現過程、知識的整合過程、新創的能耐建構過程,都蘊含著難以流動性和事前事後競爭機制,因此,作者認為這就是創業另有的資源基礎論。
這真的是一篇很大的論文,概念抽象(不講人話),我盡力用人話對論文進行了摘要,希望表達的足夠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