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一个很重要的假设就是人理性的,理性的经济人能够在市场运作中根据自己掌握的足够的信息做决策,做出决策,现实生活中,人的决策行为是具有目的性的,人有目的的行动是为了改变现状,之所以要改变现状,一定程度上由于现状具有某种缺憾,人的目的性行为在市场中就具有宏观的效果。经济学比起关心人是理性不理性问题,更关心人如何才能存活下来的问题,在什么样的条件下人比较容易存活,什么样的行为比较容易存活。
亚当斯密在分析市场经济时,概括使用了三个经典概念,第一是“看不见的手”理论,在市场的引导下,通过自由竞争实现资源优化配置;第二个概念,人性自利论,认为人们以利己的经济行为为出发点,实现社会福利的增加,第三是分工问题,提出分工有利于提高效率,提出了劳动价值论,这个概念是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的主要理论源泉。那么人到底是自私的还是不自私的?
如果说经济学是建立在人是自私的假设基础上,实际上人往往又不自私,有些人认为人是可以自私自利的,但人也要讲道德,特别是企业家,一方面企业家需要在商场拼杀,具有自利的一面,另一方面企业家肩负一定的社会责任,具有道德性的一面。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阐述过,参与市场的每一个人并不需要关心社会的福利,他也不知道自己怎么去推动社会的福利,他只需要关心他自己,追求他自己的福利就可以了,但是他在追求自己的福利的过程中,就会有一只看不见的手,让他的努力转变为对公共事业的推动,所以这只看不见的手就会化腐朽为神奇,通过人的自私自利推动了社会的福利的改进,所以人不需要关心别人!
从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关于人性的论述中,看上去他主张人性是自私自利的,但是亚当斯密也写过《道德情操论》这本书,并且《道德情操论》出书时间早于《国富论》17年,在《道德情操论》中,亚当斯密用同情心的基本原理来阐释正义、仁慈、克己等一切道德情操产生的根源,并提出了具有广泛意义上的道德准则,这些道德准则是社会赖以维系与发展的基础。斯密认为,一个人具有把别人幸不幸福,当做自己幸不幸福的一部分。你幸福我幸福,你痛苦,我也感到痛苦,这是一种天生的能力,这叫同情心,人人都有的。虽然我们知道,并不是每一个人的同情心强度都一样,但一般情况下,人是能够同情的,有同情心,也就是有爱心,也就是有爱的能力!
亚当·斯密认为,同情具有目的性,它旨在让双方获得情感上的满足,并在此基础上,提高人与人之间对彼此的好感,从而引导和促进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同时,人的同情心是随着人与人之间的距离的拉远而急速下降的。
亚当·斯密还认为,尽管每个人都具有私心,爱自己超过爱他人,但是,这种自利行为都披上含情脉脉的面纱,没有人愚蠢到公开表达自己的自私,亦不会公开以这种态度行事,一旦肆无忌惮的表达自私自利便会招致别人的敌对情绪与敌对行为。人归根结底是社会人,若想在社会上获得生存与发展,就需要获得他人的支持,所以要获得他人的支持或者帮助,就得克制住自己的自私,压抑自己的自利行为,遵守共同的社会道德规范的约束,只有这样才能获得别人的同情。
}Pri�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