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如何“获取知识”?一般情况下,都是老师讲,学生听,老师把知识灌输到学生的头脑里,但这样教知识的方式是没有促进学生智力上的发展的。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应当努力达到学生思考的积极性,使知识在运用中得到发展。思考的积极性是指什么呢?它不是外在的、表面上的积极性,而是教师营造的一种场,一种有利于深度思考的氛围。一般人总是喜欢回避思考,我们说越笨的孩子越喜欢死记硬背,因为他能从中获得成就感。越聪明的孩子越喜欢创造性学习。很多学校喜欢利用孩子表面的积极性来营造课堂气氛,过度追求课堂的热闹,学生缺乏思维的积极性。
如何做到思维的积极性呢?我们老师要把自己提的问题转化为学生的问题,在课堂上找到知识的交集点,让学生产生认知冲突,激发学生思维的求知欲望。学生在掌握“第一套大纲”的基础上,通过知识交集点,引发学生的疑问,学生在追寻问题的过程中,利用已有的知识背景,丰富已有的图式,不断地同化或顺应知识,以达到一种新的平衡。
六年级《草原》这一课的作业,以前大多数老师布置的作业都是让学生背诵课文第一段,并默写出课文第一段,我在上课时把作业换了一种形式,让作业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链接,以第一自然段为基础,以导游的口吻对草原美景进行演说,包括草原美和自己的感受。学生对这种开放式的作业方式非常感兴趣,他们把自己当成小导游,畅游在草原上,呼吸着清鲜的空气,欣赏着一碧千里的草原。通过描述,学生无形之中对课文加深了理解。你看,这样的作业质量就提高了,学生的思维就打开了,就更愿意参与了。为什么转换一下形式,学生就兴趣盎然了呢?原因是我找到了 草原美景与学生自我的交集点,让他们自己以小导游的身份来介绍,这让学生的成就感满满。要当好这个小导游,就必须对课文进行深入的理解。问题触发了学生获取知识的兴趣,引发了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苏老师说:为了使学生从思考中获取知识,教师必须对学生的知识有充分的了解。一个班级的学生存在着个体差异,老师要了解每一个学生的知识水平。在提问题的时候,做到因材施教,对于知识基础差的学生,我们的问题要降低难度,让学生跳一跳能摘到桃子,尽量在他们的最近发展区内引发认知冲突。学生在老师的讲解下,能有意识地从自己的仓库里把知识调取出来,如果有些人的思路在某处断了线,那么老师就应该进行补充讲解,补充讲解的过程,虽然学生没有回答问题,但这才是获取知识真正的形式。我在讲解六年级科学中的“生物的遗传与变异”一课时,学生对“变异”这一现象不理解,我就进行补充讲解。生物体亲代与子代之间以及子代的个体之间总存在着或多或少的差异,这就是生物的变异现象。如双胞胎,一般情况下,受遗传基因的影响,双胞胎是一模一样的,但也有可遗传变异的现象,有些双胞胎生下来完全不同,这就是遗传基因发生了变异。通过这样的讲解,学生对变异这种现象有了进一步的了解,这也是获取知识的一种方式。
我们在备课的时候就要深入钻研教材,了解课文内容中的因果关系,熟知哪些是大概念,在大概念的框架下进行问题的设计,了解文章中哪些地方是知识的交集点,这些交集点要采用什么样的形式来点燃它。这些都是老师在备课时需要考虑到的。学生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利用已有的知识建构出新的精彩观念的诞生,心中的成就感满满,自信心与自豪感点据了学生的内心,从此,他们的意志力加强了,对学习的渴望是那么强烈,如果这种正面学习占据着他学习生涯的主导的话,那么我们将在不久之后得到一个大写的人,一个有着“想做个好人”,想成为一个卓越者“这一美好愿望的人。
获取知识的关键点是激发学生内在思维的积极性,学生内心的记忆不断加强,对知识的吸收越来越广泛,智力背景越来越丰富。所以,获取知识,就意味着发现真理,解答疑问。学生借助已有的知识去获取知识,这是最高的教学技巧之类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