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5月25日凌晨,杨绛先生在北京协和医院病逝,享年105岁。世纪老人在离去时,再次唤起许多人的关注,平静是她给人最深刻的印象。
在钱钟书先生眼中,她是“最才的女,最贤的妻”。
黄蜀芹导演在拍《围城》时,如何突出主题,成了她的困扰,杨绛便写了几句话给她:“围在城里的人想逃出来,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对婚姻也罢,职业也罢,人生的愿望大都如此。”
这便是“最才的女”,杨绛先生。
杨绛先生的两部作品对我影响最大,并且改变了我的人生轨迹。
一是《我们仨》,这是她93岁时的散文随笔,风靡海内外,出版印刷达百万册,再就是96岁时出版的哲理散文集《走到人生边上》。
一个人的一生,必会在古今中外作家中,寻找到一位心灵与之相似的,杨绛先生便是我今生找到的那一位。
在民国才女之中,她是最从容优雅的精神贵族,生于乱世,经历苦难,心中却有一份与世无争的宁静。
不管是解放后,知识分子第一次经受思想改造(当时泛称“三反”,即“洗澡”,这是个雅称,杨绛先生在她的小说《洗澡》中,描述的一些人物,想必有她自己的影子和对此的看法)。
还是在动荡的十年中,人们没有时间和精力去过自己的生活,杨绛先生更是被改造的对象,期间居然还被派去打扫公共厕所,一个大家闺秀、教授,平静的接受了这一切。
她从不为自己做过多的解释,她觉得,知道我的人反正知道,不知道的,随他们怎么想去吧。
她喜欢英国诗人兰德的一句诗:我和谁都不争,和谁争我都不屑;我爱大自然,其次就是艺术;我双手烤着生命之火取暖;火萎了,我也准备走了。
坚强和淡定陪伴了她的一生。
《我们仨》,是我很早的买的书(2003年9月第7次印刷的版本),却只读了几十页,就付之高阁了。
直到二零一五年十一月,我当时不知出于什么原因(现在已不记得初衷了),特别希望自己能成为“读书人”,冥冥之中选到书架上的这本书,它成为我多年废弃阅读能力后,真正阅读完的第一本书。
一九九七年早春,阿瑗(钱钟书夫妇的女儿)去世,一九九八年末,钟书去世。我们三人就此失散了。就这么轻易地失散了。“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现在,只剩下了我一人。
我清醒地看到以前当作“我们家”的寓所,只是旅途上的客栈而已。家在哪里,我不知道。我还在寻觅归途。
每每读到此,眼睛便是湿润的,字里行间感受到杨绛先生巨大的悲痛,但她却用她一贯平静的笔锋,展现着他们真挚的情感。
书中的一幕幕好像就在我眼前,他们相互用英文开玩笑;钱瑗跟爸最“哥们儿”,钟书先生爱说女儿像她;三人各自工作,各不相扰;钱钟书先生与杨绛先生相互理发。
这引起我深深的共鸣,对家庭的眷顾和深深的爱。
没有亲人的家,就像一个客栈。
杨绛先生用她的笔,表述着她对亲人的爱,那深深的爱是一种责任。
她平静的面对这一切,她要完成默存(钱钟书先生的字,她很喜欢称他默存)的读书笔记的整理。
要写《我们仨》,完成女儿的遗愿(这本书是钱瑗生前,拟好提纲准备要写的书)。
一个寻寻觅觅的万里长梦,一个单纯温馨的学者家庭,相守相助,相聚相失,现在他们又可以在天堂相聚,这便是《我们仨》的夙愿,家永远在我们的心中。
《走到人生边上》,是与世人探讨人生价值与灵魂去向的作品,是杨绛先生在96岁高龄时推出的。
《写在人生边上》是钱钟书先生的一本书,杨绛先生想必是想对钱先生说些什么。
钱先生在序言中,“人生据说是一部大书。......假设人生是一部大书,那末,下面几篇散文只能算是写在人生边上。这本书真大!一时不易看完,就是写过的边上也还留下好多空白。(钱先生在1939年2月18日写于序言中)
杨绛先生的书除了引经据典,例证了她的观点外,我想她还用接近百年的人生经历,提出了走在人生边上的思考。
这部书再次触动了我,开始认真深刻地思考人生的意义,书中的两个观点改变了我的人生。
首先,如果是愿意思考哲学问题的人,都会问这样一个问题,“人生一世,为的是什么?”
杨绛先生在书中说,只求知道,人在世界上,生活了一辈子,能有什么价值。
人是为其信仰而活着,这里的信仰不是单纯指狭义的宗教信仰,而是我们每天愿意坚持去作的事情。
一个人有了信仰,对人生才能有正确的价值观。没经锻炼,信心也是不会坚定的。
我用通俗的话讲,人想要活得明白,信仰就是必须的。
我刚开始跑步时,根本不会想到信仰,半点联系都会有,但随着坚持,跑步让身体有了显著改变,生活方式也随之产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最重要的是,真正懂得了坚持,生活中的麻烦,工作上的挫折,人生路途的迷惘,都在信仰坚持中慢慢清晰。
阅读更帮我打开了人生新的一页,从起初的混沌,到追求数量,寻找存在感,到阅读习惯的养成。
思考方式改变了,逻辑思维提高了,沟通方式的尝试,记忆力的训练,甚至到今天的写作,一扇扇窗被不断打开。
坚持就是我的信仰,坚持并快乐着。
其次,人的性格是很难改变的,我们唯一可以改变的,就是我们所谓的“修养”。
这为改变人生提供了很好的方向和办法。
这也是我后来去读很多关于提高“修养”书的原因,希望通过对研究,让自己有所改变。
我甚至读了朱光潜先生的《谈修养》(一本写给年轻人的书),后悔为何没在年轻时就读到它,不过还好,至少补了一课,亡羊补牢,为时未晚。
我终于清楚理想与事实的冲突,错不在事实,而在理想,我们必须接受事实,理想与事实背驰时,我们应该改变自己的理想(至少是学着从新评估自己的理想开始)。
起念头,有方法,再下决心。
困难不可怕,可怕的是人怕了这困难,让它成了心中不可逾越的山。
普通人的毛病在于“责人太严,责己太宽”,还做普通人,“责己宜严,责人宜宽”,修养的改变定会让我收益颇多。
一个有理想的人,须有德、有学、有才,德与学需要冷静,才是处事的能力。
人生不如意十有八九,历练换来的平静,让人不愿放手,还须有所为,有所不为。
对钟书先生和杨绛先生最重要的,一直都是一件事,读书。
大抵修养的入手功夫在也于读书明理,读书不在多,最重要的是要选得精,读的彻底,我和很多人的问题一样,读书不多,想得太多。
哲学家们所有的观点都在争论,只有“人生最高的目的是幸福”,没有任何争论。
感谢杨绛先生给我这两本书,让我明白如何幸福的活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