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都有老的那一天,树叶终究要落地归根。怎样老去,才是值得思考的事情。
人一老,就会失落和无助,像冬天的树叶,失去了光泽;像嚼过的甘蔗,越嚼越无味;像枯槁的老牛,啃着枯草。其实,老了的是岁月,不老的是传说。换种活法,或许能增添不少人生的乐趣。
01
我隔壁的王叔,小学教师退休,他最喜欢的就是做木器活。
记得我的第一把木手枪,就是王叔送给我,当时我还在读小学,正是喜欢玩具的年龄。把木手枪别在腰间,谁不听话就掏出来“啪啪啪”,伙伴们迫于我的“淫威”,都听从我的号令,要多神气有多神气。后来,我有空就往大爷家跑,木汽车、木大刀、小板凳等等,都被我抱回家。
“我一直喜欢木工活,原先在学校没多少时间做,”王叔拉开了家常,“现在好了,休息了,有大把的时间去做我喜欢的事情了。”
我问王叔喜欢做哪些木器。王叔吸了口烟,望这门前那些木材说:“我想做一些微型的农具,如犁、耙、风箱、水车等,可不能让后辈把这些东西忘记了。”在他家里,专门腾出了一间房,陈列着他做的各类微型木器,主要是农具,还有生活工具类。
“一件微型农具,得花多长时间?”我问他。
“哈哈,这个可没定数”,王叔笑着说,“对自己喜欢的东西,我是舍得花时间的,再说,我现在有的是时间哦。比方说这件,一架微型水车,我做了几个月。”我摸着那架水车,确实非常精致,闻着还有一阵清香。“水槽是用柏树做的,耐水磨,扇叶是檀木做的,耐看”,王叔有些自豪,“我是把它们当作一项艺术了,做完一件,还要细细磨砂,然后上清漆,一点也不能马虎。”
看着那些凝聚着王叔心血的木器,我想到了什么是工匠精神。王叔陈列的不光是工艺品,更是他热爱生活的一颗心。
02
我有一个忘年交,准确地说是一个喜爱文字的网友。他叫李中一,2011年我们通过网络认识,兴趣相投,我们都喜欢荐稿,那时他已经71岁。我通过视频聊天,发现他精神矍铄,整个人的状态非常好。
2011年,我着手荐稿培训,就是通过网络培训,给《读者》、《意林》、《格言》、《青年文摘》等文摘类杂志推荐好稿子,上稿了就有荐稿费。那时,由于刚起步,自己在荐稿界也不是很有名气,学员寥寥无几。李老师一直鼓励我,鼓励着群里的学员朋友,并且以身作则坚持推荐稿子。
据了解,李老师夫妻俩都有退休金,儿女均成家立业,过得都不错。一般七十多岁的老人,都去想着法子去混时间,去打发无聊的时光。而李老师不一样,学着上网,学着推荐稿子,学着网上交流,真是一名老年网络达人。他注册了新浪博客,经常发表一些荐稿动态和自己的心得体会。
“李老师,现在荐稿费一个月大概有多少?”我好奇地问他。
“说实话,我也没统计”,李老师慢条斯理地说,“有就收着,没有就算了,重要的是我过得很充实,很快乐。再说,能为全国读者推荐一些好文章,丰富文化生活,不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吗?”
李老师这一坚持,就是几年,中间从未间断。2012至2015年,是我培训最火的几年,学员有几百人,个人荐稿成绩也不错,经常上稿《读者》和《意林》。2016年开始,荐稿行业开始不太景气,很多文摘类杂志改版,荐稿收入一下少了许多。但李老师和我都在坚持,那是一份爱好,我们相信坚持的力量。至今,我们还坚守在荐稿的领域里,不放弃,不抛弃。
“到了八十岁,九十岁,如果手还能动,眼睛还看得见,我就继续荐稿,直到动不了。”李老师乐呵呵地说。他还告诉我,他在享受这一过程,能锻炼大脑,还能认识新朋友,让晚年的日子过得实实在在的。
幸福有时就是实实在在的,能看得见,摸得着,这远比那些虚无缥缈的东西来得实在。
03
有时,看着那些可爱的老头,我也在想,当我老了,会是个什么样子。
一定不要无趣,成天打牌消磨时光,那不是我想要的退休生活。
一定不要无味,过一天算一天,仿佛每一天都是昨天的复制。
一定要有自己的乐趣,钓鱼、旅行,或者画画、写作等,会充实自己的生活。
做自己喜欢的事,是特别重要的。乐自己所乐,老了才不会寂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