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根据老师的推荐,阅读了《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一书。刚看完序言,就坚信这本必是经典。虽囫囵吞枣阅读完毕,但书中内容带来的震撼着实动人,尤其是前面对东西文化的思辨。虽然个人知识储备有限,如同浅浅的池水,但巨石落下,难免会荡起波纹、激起浪花,故请允许我将我的这朵“浪花”记录如下。
一、梁漱溟先生关于东西文化的思辨
从鸦片战争开始,被西方用火炮轰开了大门的中国,一直在追求着独立与自强,其间经历了“学习技术-效仿政治制度-文化改革运动”三个阶段。而在这本书或者演讲稿创作的当时,针对此文化改革及其方向,当时确是存在很大分歧,有以为这问题很远的,有随便主张调和的(当然也有主张连根拔起的),更有认为无法研究的。
文中第一部分,梁漱溟先生首先驳斥了这三种观点,认为其当下对东西文化这个问题的研究,是紧迫的、是必须明确论断的、并且是可以研究明白的。
第二部分,文中阐明了一个最重要的问题,即“如何是东方化,如何是西方化”。
首先,梁漱溟先生引述了当时存在的几个观点,并指出这几个观点的错误或者不完备。
之后,梁漱溟先生运用其求答案的方法(“生活的根本在意欲而文化不过是生活的样法”),从源头处回答“如何是东方化,如何是西方化”这个问题。
意欲不同,生活的样法不同,文化也就不同。而“所有人类的生活大约不出这三个路径样法:(一)向前面要求;(二)对于自己的意思变换、调和、持中;(三)转身向后去要求。”于是乎,世界文化大致分为了三种类型:
西方文化:“是以意欲向前要求为其根本精神的”。这种文化的特征在于:“奋力取得所要求的东西,设法满足它的要求;换一句话说,就是奋斗的态度。遇到问题都是对前面去下手,这种下手的结果就是改造局面,使其可以满足我们的要求”。
中国文化:“是以意欲自为、调和、持中为其根本精神的”。这种文化的特征在于:“遇到问题不去要求解决,改造局面,就是在这种境地上求得自我满足...随遇而安。他所持应付问题的方法只是自己的意欲调和罢了”。在梁先生看来是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文化就是这种精神态度的典范。
印度文化:“是以意欲反身向后要求为其根本精神的”。
第三部分,文中阐述了另一个重要的问题,即“世界未来文化发展的方向是什么?”
对于这个问题,梁先生认为不能进行简单比较这三种文化的优劣,他认为虽然三条路在实际中是“共时”存在的(因此在当今现实中发生冲突),但在理念上却是一个“历时”的阶段发展序列:现在的西方文化以改造外在环境来满足自己的需求,当人们的基本需求满足之后,人们会开始注重情感需求,以及对生活意义的探求,会转向第二种需求中国“调和持中”的生活态度,而当获得外部的财富和内心的满足之后,人们将面临意识到生命的真正永恒的问题,此时意欲突破尘世的暂时性和死亡的必然性,在这个阶段,向往最终获得涅盘的绝对快乐,此为第三条路向。因此,从与社会适应的程度来具体时态来看,西方的意欲向前其实是滞后,印度的意欲向后其实是超前,惟有中国这种“调和持中”的态度才是恰到好处、合乎时宜的。
二、读后我自身关于文化差异和发展方向的一点浅显思考
梁漱溟先生从东西文化差异和冲突不断深入,使用“生活的根本在意欲而文化不过是生活的样法”这一方法,引申出“人生三路向”问题,并以此对东方文化、西方文化和印度文化进行了“根源”上的阐明。这无疑是本书中最为出彩的地方,发人深省。
可能是由于见识浅薄,我在读完这一段后脑中不禁又产生了一个疑问:“既然文化差异是由意欲不同产生的,那意欲的不同又是由什么产生的呢?虽然与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相类似,但三种意欲真的是需要“历时”地序列发展出来吗?”
如果是根据这种“历时”的说法,我个人觉得很难理解为什么印度文化可以直接跳过第一和第二阶段。所以我认为,梁漱溟先生在这方面的观点有些偏唯心。而在三路向问题的背后应该还有一个更深的根源,决定了某种文化拥有了它自身的路向和意欲。
那这个更深的根源是什么,由于识见浅薄且储备不足,我着实无法详细思明与论述,只是模模糊糊地感觉,这个根源应该来自于“竞争-持久的竞争”。
如果一个群体存在于竞争的环境下,而它自身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合并出的竞争力总也无法消除或者被消除竞争(这个可能体现在消除或者被消除竞争的阻力很大,包括气候、地理、民族国家的意识等,大于竞争对手之间竞争力的差距),那么这必然要求它持续向前,以便存活于其间。这便是西方文化的特质。
如果一个群体,偶尔存在于大的竞争之中,而它自身的竞争力可以在某种程度上消除竞争,那么它对于向前的动力就没有那么迫切,同时它的文化也将偏向于“调和持中”。
如果一个群体,其生存力和竞争力太弱,总是被消除竞争,那么这个群体可能就会产生一种向后的意欲。比如印度,再比如宋明某时期产生的“程朱理学”中的某些思想。历史有其必然性,也有其偶然性,如果印度也修了个长城,堵住了开伯尔山口,那可能印度文化会有不一样的异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