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三十而立”。
在《论语·为政》中有这么几句:“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于是乎,“三十而立” 这句话成为了千年来中国年轻人奋斗的目标。
但你可能不知道,这句话我们误解了上千年。
纵观孔子的一生,就是推行周礼的一生,他身体力行,用自己的经历诠释了一个人理想的人生状态该是什么样子。
所以“吾十有五,而志于学”说的是十五岁的时候开始学习周礼了,“三十而立”说的是通过前面十几年的学习,到三十岁的时候基本上已经弄懂了周礼,因此也就确立了自己为人处事、对待生活的态度和原则。
因此可以发现,孔子所说的“三十而立”,完全不带有世俗化、功利化的特点,它强调的是一种自我人格独立意识和修身准则,说得通俗点,就是在三十岁真正确定自己的人生使命、远大志向!
孔子所说的“立”的不是事业、不是家庭,而是人自己,是“立于礼”。这是一种自我的觉醒,是人格的独立,是自我把握自我相信的起始。
但在如今,绝大多数人认为“三十而立”的“立”是指成家立业,在三十岁,人生有一定的基础。其实这是对孔圣人的误解。孔子所说的“三十而立”的“立”并非成家或者立业,而是个人对家庭、社会、万物的一种理解,用现在的话来说,你得有健全的价值观世界观,知道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而不是人云亦云、没有一点独立意识。
所以,年轻人不要被世俗的“三十而立”所误导,人生是一个过程,不能只看某一个点的成败得失。也许对大多数人而言,三十岁依然一无所有、一事无成,但只要你有独立的意识、清醒的认识,三十依旧单身不足奇,三十无为又何妨?确定自己想要什么,坚定自己的内心,便不负你的“三十而立”。
曾在贴吧上,看过这样一个帖子:
“30岁还一事无成,那就差不多到了该自杀的年纪了。”
网友称自己已经30岁了,但还是一无所有,以前以为30岁的时候会是前途无量,但是等30岁的时候,才发现明明是前途无亮。
在知乎上,你搜一搜“30岁”,就会有很多焦虑30岁的提问。
“30岁的男人,得有多少存款才正常?”
“30岁没结婚的女孩是不是怪物?”
“男朋友30岁了还没有成绩,值得与其共度一生吗?”
“女性30岁就开始掉价了?”
“30岁男人一无所有怎么办?”
……
问了一圈周围90后的同事,无论男女,都认为30岁都得有点成就了,觉得如果30岁碌碌无为,那么这辈子就真得完了。
孔子在《论语》中曾提到过“三十而立”,原意中的 立
是指自我人格独立的意识。
但现在,三十而立,已经演变成了衡量一个人成功与否的标杆——有没有车、有没有房、有没有结婚、有没有钱。
在中国目前的单一价值观下,一切都以物质为成功标准,“三十而立”现象是其中之一。
所以,现在年轻人都格外恐慌30岁,生怕30岁时不能让自己、父母、社会满意。
越是临近30岁,就越有一种成就焦虑,生怕自己会被同龄人甩得远远的。
之前,曾有一个读者在后台留言说,在28岁那年,他听朋友说,如果男人在30岁没有100万的话,就跟阉割了没有什么区别。
但在那时,他的个人存款不到2000块,就算他每天不吃不喝,2年间也攒不了998000块啊!
于是,他就开始疯狂找能赚钱的门路,找了两天两夜后,他发现赌球还挺靠谱的,
只要本金足够大绝对能回本。
从一开始挪用积蓄、到后来的信用卡套现、再到最后的网上高利贷,在赌球这条不归路上,他越走越远。
短短一年时间,非但没有赚够50万,反而欠了差不多160万的高利贷,身边人的电话,早都被催款公司打了个遍,曾经的朋友都躲得远远的,生怕他会找他们借钱。
其实,如果当时他不着急,能脚踏实地工作、赚钱,在35岁前,绝对能攒够100万。
有数据统计,应届毕业生平均年龄为23岁,在工作前五年内,他们的平均收入只有8000元,如果不吃不喝,在30岁也只能赚够67万元,离100万还差不少呢。
但如果撇开现实,拿理想中的要求压迫年轻人,最后的结果并不是压力越大、动力越足,反而是在这样的高压下不断出现一些致命的错误。
在心理学上,有一个定律叫“耶基斯·多德森定律”。
说的就是,当人在高压下工作时,人的工作水平会随着压力的增大而下降,换句话说,就是外界要求越高,效果就越差劲。
人在年轻时,最需要的不是这样难以实现的目标,而是一个踮起脚尖能够够到的理想,如果为了让自己经济立而立,最后往往是适得其反。
什么年龄就该做什么事情,看上去是一个人成长的必经之路。
但这不过是在拿着年龄来绑架自己,强行要求自己要跟上同龄人的节奏,但没有人的节奏是一样的,如果用别人的标准来要求自己,结果就是永远过得不是自己想要的人生。
很喜欢张艾嘉曾说过的一句话,我才不过是64,跑起来,路仍长。
年龄只是一个人细胞增长的时间,不能成为自我设限的理由,如果为了跟年龄妥协,放弃自己的所爱,最后的结果就是,为了堵住看客们的嘴,却委屈了自己。
很多人不知道,“三十而立”的后面,还有一句:“不知礼,无以立”。
简而言之,三十而立,其实是“三十而知礼”,这绝不是我们常常挂在嘴边的有房有车。
真正的三十而立,往往跟钱、权、名、利都无关,而是作为一个思想成熟的人,能不能够用最真诚的态度对待自己,对待生活。
就像王小波在《三十而立》中所说:“以后我要真诚地做一切事情,我要像笛卡尔一样思辨,像堂吉柯德一样攻击风车。无论写诗或是做爱,都要以极大的真诚完成。眼前就是罗德岛,我就在这里跳跃——我这么做什么都不为,这就是存在本身。”
其实,三十而立的背后,还是人们对年龄的焦虑,生怕自己会被同龄人远远甩在身后。
如果说,人生是一场马拉松,那最重要的不是你能跑第几,而是在整个跑的过程中,你是不是乐在其中。
每一个不在乎“三十而立”的人,都不会轻易把人生的选择权交给年龄,相反,他们就是要自己牢牢把握住主动权。
比如说,王德顺,当了大半辈子的哑剧演员,一直都默默无闻,直到70多岁才开始出名,正因为无惧年龄的束缚,他才能一人活出几辈子的精彩;
比如说,摩西奶奶,从70岁才开始学画画,到90岁办画展,因为不被年龄绑架,她就能做到人生永远没有太晚的开始;
别因为三十而立,就急匆匆给自己的人生按下快进键,别把年龄看得太重,否则会显得生命太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