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表弟正在准备考研究生。他想要考一个学术硕士。他性格内敛,不太喜欢交际。我觉得这也挺适合他。
我问他为什么打算考研究生。他答,因为就业的压力可能会比较大吧。
每年到大学生毕业找工作的时候,新闻上都会说,这是最难就业季。每年都是这样,毫无例外。可实际上,很多人都找到了工作。失业在家的大学生似乎也没有那么多。只要找准定位,愿意妥协,总能找到一份还能接受的工作。
如果读研究生的出发点是为了避免激烈的求职竞争,那未免有些本末倒置了。因为你无论读什么研究生,将来总是要工作的。人的缺点是会饿。即便是为了谋生,你也得找一份工作。
当然,如果你家里有矿等着去继承,可以在大学里悠哉度日,安安稳稳读上十个八个博士,也不用担心生计,那请忽略这篇文章。
遗憾的是,很多人家里并没有矿。他们仍然得朝九晚五地上班。
如果你仔细查看人类历史上的许多名人的事迹,你会发现,这里面有很多人家里是“有矿”的;或者说,即便没有矿,多数人也还是能做到衣食无忧,不用为了明天的生计发愁。
同样,在这个时代,能上大学的,城里孩子比农村孩子多,富人的孩子比穷人的孩子多。
我不仇富,只是在说明一个问题——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如果你没有经济上的困扰,读什么样的大学,都是一件快乐的事情。如果我可以不用担心经济上的问题,大概会在学校里读半辈子书。
所以,如果你家没有矿,你就得好好掂量一下读书的成本了。
2
读书所花费的成本,不光是金钱,还有个人的时间。
读更好的大学,拿更高的学位,会让你拥有更好的起点。但也只是起点而已。工作三五年之后,所有的公司,都只看你的工作经验和阅历。
同样,一个硕士生跟一个本科生一起面试求职的时候,薪水可能会多出不少。
可这中间的成本呢?
你读了三年硕士,学的还是理论,实际操作方面的经验非常有限。可一个毕业起就工作的本科生,如果他有上进心和求知欲,不混吃等死,那他已经累积了三年的工作经验。
我没有否定硕士学位的意思。我想说的是,一个人如果清楚地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他就能做出更好的判断。不管是继续读书,还是选择工作,都得保持良好的学习习惯。因为只有学习,才能真正地改变一个人。
表弟家境一般,如果要读研究生,家里的负担肯定也会不小。他不愿意去教书,也不愿意考公务员,而走学术这条道路,注定是不太容易的。搞学术,除了要勤勉之外,还需要有天赋。100个学术硕士里,真正有创见的,估计也没有那么几个。而他,将来注定是要谋生养家的,所以我建议他,如果只是为了积累阅历,然后去工作,那读学术硕士不如读专业硕士。
可这决定,最终还是要由他自己来做。
3
再说一下学历的水分。
中国的大学,向来都是严进宽出(以后或许会改善)。高考那段日子,可能是很多人一生中最努力的一段时间。读了大学,整天躲在寝室打游戏、睡大觉的人比比皆是。吊诡的是,这些人跟那些努力学习的人一样,都顺利地毕业了,还为学校贡献了高达90%的就业率。
这是现状。我没有贬低任何人的意思。因为无论在什么地方,学习都是自己的事情。
很多人喜欢把大学生贬低得一无是处。现在没有人再说“90后”如何不行了,因为很多“90后”中的已经为人父母,成为“上有老下有小”的社会中坚了。他们压力山大,为了生计在努力奔波。那些曾经关于他们缺乏社会责任感、喜欢标榜自我的批评,已经不攻自破了。他们都很忙。
人,到了社会上,才会很快找准自己的定位。因为你没得选。
学历的水分,这个时候也会曝光出来。上学的时候,是老师骂。等工作了,才知道老师骂的,可能都算是“和风细雨”,老板骂起来,绝对让你恨不得自己能凭空消失。
我在学校的时候,拿了三年的奖学金。可刚工作的时候,连个word文档都玩不转,结果被小组长一顿鄙视。但我没有生气。我不耻下问。可问多了,小组长也烦了。
有一天,小组长终于忍不住,冲我吼道:“能用百度搜到答案的问题,就不要问我了!”
我学到了人生的重要一课:一个成年人,要懂得不给别人添麻烦;还有就是,学习是你自己的事儿,你得自己想办法解决。
而这些,都是学校没能教给我的。
4
人在任何地方都会遇到“鄙视链”。
高学历的看不起低学历的。城市户口看不起农村户口。本地人看不起外地人。诸如此类,不一而足。
我的建议:不要理会这些。积蓄实力,脚踏实地做事,才是一个人最应该做的。哪怕当初读书的动机不纯,夹杂着虚荣心的成分,读完了,也要记得脚踏实地一些。
我希望他能考上研究生,还能找到自己喜欢的工作。不要为我的建议所左右。
毕竟,人生的路,都需要自己走,别人是替代不了的。
祝他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