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赵永军,这是我的“每天写一篇”文章、为自己赋能的第133篇。
《论语子路篇第十一》第19篇:樊迟问仁。子曰:“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虽之夷狄,不可弃也。”
樊迟,是孔子七十二贤弟子内的重要人物,继承孔子兴办私学,在儒家学派广受推崇的各个朝代享有较高礼遇。唐赠"樊伯",宋封"益都侯",明称"先贤樊子"。其重农重稼思想在历史上具有进步意义。
樊迟(前515--?),即樊须,名须,字子迟。春秋末鲁国人(一说齐国人)。樊迟孔子的学生,从小贫穷,但读书刻苦,还懂种田。未拜孔子为师之前,他已在季氏宰冉求处任职。孔子回鲁后拜师。
他求知心切,三次向孔子请教"仁"的学说,还问"知"、"崇德、修慝、辨惑"等。他有谋略,并具有勇武精神,鲁哀公十一年(前484)齐师伐鲁,冉求率"左师"御敌,冉求认为他能服从命令,以其为车右。鲁军不敢过沟迎战,他建议冉求带头,冉求纳之,鲁军大获全胜。
樊迟又来问仁了,这是樊迟第三次问仁。一次在《雍也》篇里孔子回答仁者“先难后获”,二次在《颜渊》篇里孔子回答“仁者爱人”,
这次孔子回答“居处恭”,你平时生活的时候要恭敬;“执事敬”,做事的时候要有一颗诚敬之心;“与人忠”,对人要竭尽全力。你有这种品格,即使你身在蛮夷之邦,这些品格也不应该被抛弃,这就是仁德。
李里在《论语讲义》中认为——这一句其实是对“先难后获”的“难”的补充,“先难”于什么,就要在这三点上下工夫,将这三点做好了,自然有大收获。这三点也就是对已,对事、对人的态度,对自己要严格要求,对事要有敬业精神,对人要忠诚。
禅门有个著名的公案,梁武帝萧衍见达摩。出自《六祖坛经》中疑问品第三——梁武帝问达摩:“朕一生已来造寺、布施、供养,有功德否?”达摩答言:“并无功德。”
接着六祖说:内心谦下是功,外行于礼是德;这与孔子“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两者异曲同工。
佛家讲”功德“,儒家讲“恭敬忠”,都是教育,都在教育人要内心谦下,与人为善,这也传统文化的力量,穿越千年仍魅力不减,更光彩照人。
一孔之见,不妥之处,敬请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