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威性教养方式
人的气质与遗传因素有关,但是气质的遗传性只占中等水平,说明环境也是影响气质的一个重要因素,环境因素包括:家庭因素与文化因素。对孩子影响最深的教育是在3至6岁,而这个阶段孩子主要接受的是家庭教育。
美国临床心理学家戴安娜·鲍姆林德认为可以把父母教养方式归纳为两个维度,即:父母的接纳或回应、要求或控制。在情感维度的接受端,家长以积极、肯定、耐心的态度对待儿童,尽可能满足儿童的各项要求;在情感维度的拒绝端,家长常以排斥的态度对待儿童,对他们不闻不问。在要求与控制维度的控制端,家长为儿童制订了较高的标准,并要求他们努力达到这些要求,在要求与控制维度的容许端,家长宽容放任,对儿童缺乏管教。根据这两个维度的不同组合,可以形成四种教养方式:权威型(接受+控制)、专制型(拒绝+控制)、放任型(接受+容许)和不作为型(拒绝+容许)。不同的教养方式无疑会对小学低年级学生的同伴交往能力形成产生重大影响。在这四种教育方式中,能让孩子良好发展的是权威性教养方式。
权威性教育方式是一种有控制但又比较灵活的教育方式。这里父母会对孩子提出许多合理的要求,并且注意说明要求孩子遵守规则的原因。确保孩子尊重这些规则。权威型父母会更多的接纳孩子的观点并作出回应,会征求孩子对家庭事务的意见。这样的父母能够认识并尊重孩子的观点,也会利用民主的方式来控制孩子。
权威型教养方式的孩子,在童年期,他们经常心情愉快,具体社会责任感,自立,有成就定向,并且能够与同伴合作。在青少年期,孩子会有高自尊,非常好的社会技能,很强的道德与社会关怀,有高学业成就。
权威性教养方式的父母具有以下特点:
权威性的父母是很敏感的。在对子女的教育中能充分考虑到孩子的气质特点,制定符合实际情况的要求,同时密切关注孩子的情绪变化和行为反应,做出及时的回应和调整。有研究表明,在情感体验上与父母有更多交流的3岁儿童,三年后在小学阶段能更好地理解他人的情绪,更好的解决与朋友的真执,对他人情绪的辨认和理解能力有重要的收益,也就会产生共情,共情会促使儿童去帮助和安慰那些情绪低落的伙伴。权威型教育方式的父母,尤其是母亲,就容易与孩子谈论情绪。
权威型教育方式的父母是温暖而接纳的。他们对孩子表达了关爱,这可以促使孩子遵从父母的指导。那如何做到这一点呢?比如:当孩子失败时,情绪会很低落,父母就要理解孩子,充分接纳孩子,并找到其优点鼓励孩子,给孩子重新找回自信。当孩子成功时,父母能与孩子分享成功的喜悦,并能正确地引导孩子,避免萌发骄傲、自大的意识。
权威型教养方式的父母与孩子是平等的。这种平等主要体现在相互尊重上。比如:我们要求孩子少看电视,少玩手机,那我们就得以身作则。当孩子沉迷于电视,不学习时,我们可以和孩子一起看他喜欢的电视剧,并和他探讨故事情节,取得孩子的信任,寻找他不学习的真正原因,和他一起克服。如果不是学习上的困难,那可以转移孩子的注意力,根据他的特长把他吸引到有意义的事情上。
孩子不仅需要关爱,而且还需要限制。但是权威型父母的要求是合理的。他们会设定孩子实际能够达到的标准,并给予孩子一些自主权,让他自己决定如何做好以顺应父母的期望。这种对待儿童的方式传达了一种非常重要的信息,是在告诉孩子你是一个有能力的人,我相信你能够自立并完成重要的目标。如果孩子结交了品性差的孩子,父母要耐心地与孩子讨论,和那个孩子结交的原因,可能是那个孩子曾有恩于他。那么我们就可以表扬孩子懂得感恩这种好品质,当孩子得到认可后,我们可以和他一起分析同伴身上存在的不良品质,以及这种品质会带来的影响。这时,孩子心中就会有一把尺子,他会用来衡量和那个同伴之间应该如何相处。我们也可以引导孩子尽可能去帮助那个孩子,当然家长要随时掌握他们的情况,必要时提出好的建议或意见。这样既保护了孩子的自尊心和友谊,又帮助了那个可能家庭教育缺失的孩子。另外,孩子早恋是不可避免的事,但这不一定会影响学习,父母不必小题大做,也不要采取武断的方式,要接纳孩子的这种感情,父母可以以此为动力鼓励孩子正向发展。
心理学家李玫瑾也提出8种简单实用的教育孩子的方法。1.要改要求和命令的口气变商量的口气。2.要将孩子视为自己的同事和朋友尊重待之。3.要让孩子参与家中的大事。4.善于从孩子的态度发现自己教育背景中的问题。5.要关注孩子最好的朋友及相关家庭背景。6.关注孩子的兴趣所向,尽可能与其共同欣赏和引导他的兴趣。7.要给孩子以信任感。
8.为他的善良、成功、负责表现而骄傲。
想成为“权威型”父母并不容易,因为父母的教育方式很可能也是从“父母”的“父母”那里学来的,唯有不断学习,才能改变固有的观点,成为一个好家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