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推荐了一部印度影片《起跑线》,看了之后感同身受。影片中的妻子米塔说:“不能进入好学校,就没有好工作,女儿的朋友就会超越她,她会觉得被排挤,会认为自己是失败者,就会自弃,就有可能开始吸毒……”
夫妻俩感到深深的焦虑和恐惧,为了让孩子能进到一所好学校,用了各种手段。制作假文件,骗取贫困生招生资格,走关系贿赂,买学区房……
他们找到了一所学校,看到密集的课程清单,惊讶孩子能承受得了这种强度吗?
校长不可思议地看着他们:“你们来得太晚了,很多父母在怀孕初期就来了,你们的孩子在很多方面都需要追赶才行!”
如果孩子进不了顶尖的学校,那她就进不了任何一所好的大学。
如果她的履历表上填的不是好的大学,那她就不可能进跨国公司上班。
有了孩子的父母其实对这么残酷的现实已经并不陌生了。国内现在也是从胎教开始,竞争就已经白热化了。
舆论也在渲染“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周遭和社会的环境让父母们不由自主就陷入无处不在的焦虑中。
每位经历过高考鏖战折磨的父母,都隐约觉得中国的教育体制并不完美,但又不确定什么样的教育才是对孩子最好的。
我建议大家可以看看《怎样才是最好的学习》这本书,可以让我们开拓眼界,了解一下其他国家和文化的教育方式。给我们下一代的教育多一个选择的思路。即使对我们成人人生道路上的不断精进也是个启发。
这本书源于韩国KBS电视台制作的《Homo Academicus》这一全球大型企划纪录片。片中邀请了四位哈佛的精英学生,走访了数十个国家的代表性学校。介绍了这些学校的概况和国家文化背景。从中可以了解到东西方文化的教育具有天壤之别。
东方的模式中选取了韩国、中国、日本和印度。这几个国家都是依靠高强度的背诵记忆,填鸭式的学习,学生们都要从小就上大量的补习班。西方模式选取了犹太人,法国,英国,美国。他们主要依靠提问和讨论,自发式的学习。在上课讨论之前,学生们就已经要自主做好准备工作。
韩国
和中国一样,韩国学生也要上大量的学院课程,类似于中国的补习班。韩国学生学习的目的之一是为了找到更好的另一半。他们认为孤独可以学的更好,会在一个仅有5平米的房间里学习。学生苦学的时候,母亲会到寺庙里拜佛,祈求菩萨保佑有个好成绩。
亚洲许多家庭都是这样,希望通过苦口婆心劝导,砸锅卖铁付出,或者求神拜佛保佑,希望孩子能顺利成才。而从未意识到朝夕相处的父母,潜移默化的影响才是孩子一切成就的根源。
日本
几年前看过一部二战的纪录片,日本和美国的军队弹尽粮绝,被困在东南亚的一个战场上。美国的军队围坐在一起,等待空军支援,运送物资。日本的军队也缺乏物资和装备,已经断粮半个月,要转移到另一处战场才能有生机。日本军队带着伤员,忍着饥饿,排成一排往前挪。行进途中,不时有人停下来,倒在路边死去。他们临死前会挣扎到路边才倒下,因为担心影响部队的行程和士气。
虽然对日本这个国家没有好感,但还是受到了极大的冲击和震撼,很是震惊于日本人的坚韧,团结。
这种团结、执着也体现在了他们的学习方式上。日本彻底地接受“教给的知识”。一个班里的学生分片承包各个学科的笔记,之后整个班级整理交换。他们的笔记精细到可以直接在市场上出售。
日本人一直有一种观念,认为只有把笔记做好了,才能取得好的学习成绩。“用笔记下来是把自己的想法重新整理的思维活动,所以做笔记可以把自己的想法系统地整理,提高自己的表达能力和思考能力”。做笔记还可以帮助学生记住自己在过去学习了什么、学到了什么,以及自己曾经认为哪些内容是重要的。
使笔记文化得以深化的“执着文化”,体现这种文化的是“狂热文化”(mania)和“御宅文化”(otaku)。大学中有各种我们闻所未闻,匪夷所思的社团。比如“打雪仗社团”,主要研究如何在没有雪的情况下,怎么打雪仗。相比来说,“品尝拉面社团”都属于正常,可以理解的了。
在日本,不管职业高低贵贱,只要是在一个领域登上了最高峰就会受到尊敬。许多小店的技艺是一个家族几百年的传承。在日本至今仍有一些不成文的规定,一个家族的长子要从事家族传承下来的技艺。这种“匠人精神”近年来也很受中国社会的推崇。
也由此产生了学历低,这样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有钱无罪,无钱有罪”的价值观更给年轻人带来沉重的压力,造成大批“啃老”现象。
印度
很多人对印度人的印象是“印式英语”好,IT人员强大。还有一种印象竟然是不卫生,吃饭用手抓或者印度的等级制度,神秘等等。
每一个民族都有它独具特色,令人沉醉的文化魅力。风靡全球的印度瑜伽就是印度文化的特色之一。印度瑜伽修行者是把瑜伽作为他们的宗教修行方式。
如果看到这样一副画面,一群身穿白衣的修行者,虔诚地面向初升的太阳修炼, 无视恒河中以及岸边遍布的垃圾。腹部随着“腹式呼吸”可以吸到紧贴后背。你会觉得把瑜伽仅仅做为减肥方式简直是一种亵渎。
与亚洲其他国家相比,印度的教育无疑是成功的。美国硅谷的创业者中15%来自IIT,NASA的职员32%来自IIT,美国医生中12%也来自IIT。
IIT是印度理工的缩写。在印度,不被IIT录取,才去考麻省理工。对于仍然保有种姓制度的印度,IIT是很多达利特摆脱贫穷和出身的唯一救命稻草。考生要通过联合入学考试(GEE),又被称为世界上最难的考试。40万人中只录取5000人。全是主观题,要背大量原文。
他们这种强悍的背诵能力从他们的宗教中可窥一斑。印度教中有3.3亿个神!如果记忆能力不好,连拜神都能拜错啊。(Oh,My God!)
印度教育的核心就是“背诵与默记”。他们要求学习的时候记住三点:背诵、做笔记、用眼睛看。只要灵活掌握这三点,不管是什么内容都能够记住、学会。他们是在理解了学习的内容以后,再进行背诵和默记。
犹太人的学习方式
犹太人用他们举世瞩目的成就证明了他们教育方式的科学有效。犹太人经历过数次几乎灭族的剿杀。以色列成立之前,他们在各国流浪了数千年。短短几十年,犹太人又站立到了世界之巅。179位诺贝尔奖获得者,美国总统特朗普也是依靠犹太人的支持。犹太人通过掌控美国的金融,进而控制了全球的经济命脉。
犹太人和中国人一样重视教育,但方式截然不同。不会像东方人那样以家庭的名义强迫子女学习,而是诱导孩子进行自发性学习。他们认为强迫性的方式对于子女学习没有任何帮助,坚信只有充足的睡眠才是提高孩子学习的最有效的方法。
犹太人虽然不会对子女的行为过多地干预,却会仔细观察他们的行为。不会要求孩子一定要考入名牌大学,他们会为孩子营造出舒适的学习环境,并且不断地鼓励他们自我思考,自主决定,进行自我主导式的学习。
犹太人认为父母是最好的老师,不但鼓励孩子学习,自己更是不间断提升自己。
从星期五太阳落山到星期六太阳落山为止,是犹太人的安息日。星期五晚上,所有的家人会围坐一起享用长时间的安息日晚餐、交谈、唱歌、喝酒。安息日是一种家庭的仪式感,父亲也会确保能与每一位孩子沟通,了解到孩子的状况,解答孩子的疑惑。
18-25岁的孩子会被要求服兵役,这期间他们可以仔细地思考,规划人生。服兵役的酬劳非常高,可以支撑他们服役之后全球旅行。看过世界之后再选择经过深思熟虑的大学专业和今后人生的方向。
法国
法国是最重视哲学的国家,哲学和法语在高考分数的比值中占第一位。法国的学习过程中,辩论也很重要,但他们更注重礼貌,协作。
法国的“大学校”又被称为“大学中的大学”,掌握着法国最好的人脉。这也造成了法国的一个社会问题--阶层固化。似乎也是许多发达国家面临的问题,阶层丧失了流动,底层通过奋斗迈向高层的通路被堵塞。
美国
菲利普斯.艾克赛特学院是美国最负盛名的寄宿学校。1781年创立,扎克伯格就毕业于这所学校,所有课程都是以讨论的方式完成的。
学生们在学习方面比任何人都努力,也能够取得很好的学习成绩。这所学校认为学习的目的不是“学习什么东西”,而是“分享各自的知识”。学校的标语就是“思考!讨论!提问与分析!”
英国
大名鼎鼎的牛津大学基督教堂学院,曾经毕业过26位英国首相。克林顿总统等数不清的名人也毕业于这所学院。特别重视面试,本科就一对一辅导。
首先,学生利用3天时间完成一篇论文,然后交给教授审阅,教授会通过不断地提问让学生深入下去。
牛津大学的学生不重视讲义式授课的原因是他们认为在课上能学到的东西网上都有,他们已经通过自学找到了答案。(精英们太可怕了)
东方人是为了家人,通过背诵而学习,更在意别人的眼光和周围的环境,从而往往面对问题采取妥协的态度。
西方人是为了自己,通过提问和辩论,更依靠赞美等正反馈而激励自己。
叔本华说:“天才和普通人的差别在于两者对待学习的态度不同,普通人学习是将其当做自己出人头地和解决衣食住行问题的手段,而天才学习是因为他们对学问本身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