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四,我去了杭州,所以是无法参与这次的共读。我只能通过自读,来解决知识性的问题,通过反思自己在某方面的问题来改变自己,相信自己会越来越好的。
我们这一点学习内容是第4章 重塑自我心智(6—11岁)第一节 多维度自我 一切都和我有关。
依惯例,康老师与上周三便把预习导读发到了群里,有时间的小伙伴,就可以提前预习了。而我,实在从杭州回来后的今天学习的。
预习导读问题:
1.什么叫多维度自我?请结合自己的童年经历,举例说明。
2.如何保护孩子的多维度自我?
3.怎样做到“知道自己按照世俗的标准没那么优秀,但还是喜欢自己”?
4.请用【自我边界】的概念重新解读一下,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家长该怎么管教孩子?
5.书中提到了4种家庭教养方式是什么?你觉得自己的父母属于哪种类型?自己又属于哪种类型?
根据这些问题,注入自己的思想:
1.什么叫多维度自我?请结合自己的童年经历,举例说明。
多维度自我按照书上不明确的内容可以简单的归结为:从多个角度,用多个衡量标准来认识自我、评价自我。
通过网上搜索,我认为多角度可以理解为:生理自我(个体对自己的身体状况、外貌、技能和动作方面的感受)、道德自我(个体对其道德价值、宗教信仰、人生观等方面的看法)、心理自我(个体对自我价值感、个人的胜任感、及对自己性格或与他人关系所进行的自我评估)、家庭自我(个体对自己的成长感受与自己作为家庭成员一分子的价值及胜任感的看法)、社会自我(个体对自己在于他人交往中的价值及胜任感的看法)。
多个衡量标准,则是指把生活要素的某一方面放在第一位或者多个要素相互平衡的问题。即使在今天,唯成绩论的家长还比比皆是,孩子也会形成的是成绩是第一重要的单维度思维方式。至于我,起初上小学时,也曾经把成绩当成判断自己是否优秀的唯一标准。到4/5年级时,邻居家一个哥哥在新乡市教学,好像并没有从他那里受到什么教育,但是从他那里我开始看《儿童文学》,开始跟着广播听儿童节目,尤其喜欢听孙敬修爷爷讲匹诺曹的故事。慢慢的,我知道评价一个人的标准是多方面的,也就形成了自己的对多维度认知和评价方式。
2.如何保护孩子的多维度自我?
这个阶段一定要让孩子找到自己做决定的感觉是怎样的。不要给孩子制定互相矛盾的规则或者模棱两可的规则,否则孩子就无法体验自己做决定的坚定感。长大后,对需要自己做决定的问题往往也是犹豫不决、模棱两可的。
3.怎样做到“知道自己按照世俗的标准没那么优秀,但还是喜欢自己”?
当你明确地知道自己的现实自我是怎样的,你没有高估和低估自己。与此同时,你会按照自己的意愿把你认为重要的东西都放进理想自我中,这个理想自我可能和你的现实自我有差距,但你能够分清现实自我和理想自我的意识,能够让你找到完整看待自己的视角,而这种完整感就会让你产生喜欢的感觉,因为喜欢的本质是接纳。
4.请用【自我边界】的概念重新解读一下,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家长该怎么管教孩子?
小学阶段,孩子开始更多地在学校中学习和生活,父母要开始把控制权慢慢地从自己手中放出来,然后转到孩子的手中,这个阶段叫做“共同约束”,父母和孩子共享约束权。父母负责监督,孩子享有自我调节的权力。在做重大决策时,孩子需要参与到这个决策的过程中,并且父母也需要保留一定的空间给孩子做决策。凡事都给孩子一个商量的氛围,当他们感觉公平时,他们会更倾向于遵循父母的意愿。当然,也不能太放任,毕竟他们的认知水平还是有限的。父母在孩子面前要善于建立一个“温和的权威”形象。
5.书中提到了4种家庭教养方式是什么?你觉得自己的父母属于哪种类型?自己又属于哪种类型?
书中提到4种家庭教养方式:第一种,权威性(高要求、高控制、高接纳、高回应);第二种,专制型(高要求、高控制、无接纳、无回应);第三种,放任型(无要求、无控制、高接纳、高回应);第四种,忽视型(无要求、无控制、无接纳、无回应)。专制型和忽视型的家庭教养方式是容易导致校园暴力行为的教养方式。
我的父母对我们的教养方式是界与权威型和放任型之间吧。自己对孩子的教养方式也应该是这样的,但不同是,父母对我们的教养和我们对孩子们的教养中,权威型和放任型所占比重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