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登教练曾说过一句话,在你还没有开口责怪别人之前,你还不算一个失败者。
事实上,很多时候,我们一开口就带出责怪。
书籍:《用事实说话》马克·墨菲(美)
学习: 用FIRE模型进行结构化倾听
要点:
FIRE模型:
1、Facts(事实):确定存在或发生的事情,它有5个特点,分别是具体、公正、客观、不带感情色彩、及时(即不翻旧账)
2、Interpretations(解读):对事实进行解读
3、Reactions(反应):根据解读结果产生的情绪反应
4、Ends(结果):经历情绪反应后,期待的结果结构化倾听的三个方面:
1、引出谈话:告诉对方我们想倾听他的想法,请对方同意进入谈话状态
2、倾听:闭上嘴、竖起耳、拿支笔、转脑袋
3、确认:确保准确理解对方的话
在单位里,有那么两三个人,他们一跟我说话(主要是公事),我就会条件反射地启动防御机制。
比如在近日的一次党日活动,我负责签到。L走过来说:“有没有帮我签到啊?”他看自己的名字签到一栏空着,接过我的笔,边签边说:“还是以前的园园比较好。”
其实,这句话不是一个事实,而是他基于“没帮忙签名”进行的解读。
但是,我却因为这句话产生了“厌烦”的情绪。
又有一次,H找我到他办公室。我一坐下,他晃着手中的文件问我:“这份文件你看过吗?有在跟进吗?!”
就在那一瞬间,我对抗情绪被调动起来。不同往日提高声音,我压低声音说:“这份文件我看过,也安排下去了,但是我确实忘记跟进。这事我也是第一次做,我不希望你一来就是指责我,而是希望你能指导我可以怎么做。”
我说完这些,他似乎噎住了,没说话,喝了口水,说是缓一下,然后解释道:“你做得好的,我就不拿出来说了。你做得不好的,我才拿出来提醒的,不是指责你。”
其实,我和他说的话,都不是事实。也都是基于谈话氛围进行的解读、反应。
好在我能及时说出自己的感受和希望,后来他告诉我这件事情不难,文件写清楚了需要做什么,我研读一下就好。事后我找到负责的人,两人很愉快地把分工明确,工作进展顺利圆满完成。
再有,因为要去慰问一同事,工会主席建议叫上分管股长G和领导。G接到通知后,当着大家的面说:“领导去就可以了,不用我去啦。”因为领导们都有听到,我就没多说什么。后来他微信我:“我下午没时间,一定要我去吗?”我看到了,但是我不知道怎么回答,所以就没有回复信息。时隔1小时,他自己发来信息说:“我把我的事推迟了,可以跟你们去。”
其实,那时候我做的任何回复一定都是在回应的对他行为的解读,我理解的事实是“他不去慰问”,我对这些的解读是“他不愿意去,他是个对员工不关心的股长,他是个爱推脱责任的人。”所以,我宁可啥都不说,也不要说错了。
就这样,我信手拎出的近期发生在我身上的三个案例,都是不用事实说话。在人际交往中,自己说话不过脑子,总是说一些让他人不开心的话,人际关系差,工作和生活为此受到影响。
知道FIRE模型后,启动换位思考,我或许可以这样回复L:我没帮你签名,你很意外,这不是你希望的,对吗?你希望我能帮你签名,这样你会感受到被重视了,对吗?
我知道,要快速做到情感共鸣,理解对方的感受,很不容易。
我们可以在各种交谈中反复锻炼,慢慢地让这一次比上一次好,长期累月下来,成效一定会给我们惊喜。
为了能让FIRE模型用好,书中还介绍了IDEAS工具,用30秒营造一个邀请对方加入谈话的氛围。
以一个例子示范:你愿意跟我就某某事谈一谈吗?我想评估一下,确保我们达成一致,如果我们看问题的视角不同,这也很好。我们看看能否形成一个方案,把工作往前推进。你想现在谈,还是午餐后再谈呢?
如果对方不想谈怎么办?可以加一句:“那我能问为什么吗?”
如果实在不行,那就暂停。
这个我想用在和安安的对话中。
早上,她扎好头发、取好OK镜后,我需要准备我自己,她让我抓紧。为了不耽误她出门,我赶紧弄自己,并让她准备好一切在玄关等我。
可是当我从卧室出来后,我发现她在书房,外套在客厅的餐椅上搭着,红领巾她拿在手里。
出门前需要做的事情,戴手表、穿外套、系红领巾、戴口罩、装水、穿鞋等。而她一个都没做。
今天接她放学,我打算用IDEAS工具邀请她和我交流。
先在这样预演一下:
“宝贝,你愿意跟我就早上出门前做好准备一事谈一谈吗?我想看看我们俩对这个事情的看法是怎样的,如果我们的看法不一样,这样很好,我们试试看是否能形成一致的方案,让出门更顺畅。你想现在谈,还是吃完饭后再谈呢?”
事后我会补充这个沟通过程。
回到《用事实说话》这本书,它认为在我们解决问题时,情绪化、逃避或说谎都没用,它建议用事实说话,如此能帮助我们摆脱情绪的控制,扫除沟通障碍,赢得他人的信任。
你不妨也试试。